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明宋以前《金匮要略》的流传演变及相关作者生平。辑录宋以前(含宋代)医籍所载《金匮要略》佚文,并加以考释研究。方法依据宋以前医籍与史志书目记载,考察《金匮要略》的流传演变及作者生平。研读现存宋以前医籍,辑录其中所载《金匮要略》佚文,并参考《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书,对所辑佚文进行考释研究。结果现存《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源自王叔和编次的《张仲景方论》36卷。此书是将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与仲景弟子卫汎、杜度所集《张仲景方》合编,予以扩充调整而成,约成书于建安二十年(215)至正始十年(249)之间。《张仲景方论》在东晋末年至南朝刘宋年间(396-473)离析为《张仲景评病要方》《张仲景辨伤寒》《张仲景杂方》《张仲景方》《张仲景疗妇人方》5种著作,成为后世所传各种仲景医书之基础。《名医录》所载仲景生平出自《张仲景方·序》,此序是王叔和《张仲景方论·序》之遗存。今本《伤寒论·序》亦源自《张仲景方论·序》。仲景弟子卫汎、杜度于建安二十年(215)至正始十年(249)之间编集《张仲景方》,其主要内容是杜度所获“仲景禁方”。《肘后备急方》所载《张仲景诸要方》并非葛洪原引之书,“张仲景诸要”5字是后人所添;《外台秘要方》所引《张仲景伤寒论》18卷是《张仲景辨伤寒》10卷与《张仲景杂方》8卷的合编本;《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所引《金匮玉函方》是《金匮要略》的母本《金匮玉函要略方》之祖本,且北宋初年编撰《太平圣惠方》时参考过此书;《医方类聚》所引《五脏论》全文即《崇文总目》所载《张仲景五脏论》,而不仅仅是其中的“医人”部分;《幼幼新书》所引《金匮要略》与吴迁本存在一致,可证吴迁本作为现存惟一小字本的可靠性。《针灸甲乙经》载有《金匮要略》佚文1条,可解《金匮要略》痉湿喝病篇第7、8条之惑;《肘后备急方》载有《金匮要略》佚文2条,提示肾气丸具有“祛风冷,补虚劳”之方义,与《金匮要略》从风邪论治虚劳的思想一致;《诸病源候论》载有《金匮要略》佚文2条,阐述妇人转胞、大便难等证的机理,可补《金匮要略》原文之不足;《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金匮要略》佚文6条,其中3条出自《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证治总例》中“上医相色,中医听声,下医诊脉”的内容悉出自扁鹊医籍,提示其作者为扁鹊学派医家;《外台秘要方》载有《金匮要略》佚文4条,另有存疑佚文1条。其中提出治久疟而胁下有痞者不可攻其痞,须“先其时发汗”,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元和纪用经》载有《金匮要略》佚文1条,可与《养生要集》引仲景之文互参;《医心方》载有《金匮要略》佚文20条,另有存疑佚文25条。其方剂出自《张仲景方》,可补《金匮要略》之不足,如治三十年咳大枣丸、治脾胃水桑根白皮汤、治消核肿黄芪贴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有《金匮要略》佚文12条,其中用五苓散治“冬时寒嗽如疟状”,对临床颇有启发,青木香丸、调气方、猪肚黄连丸等方亦别具新意;《本草衍义》载有《金匮要略》佚文2条,其中指出治中风名方小续命汤出自仲景,又载五苓散有止泻之功,即《伤寒论》“治利四法”中利小便法之实例;《圣济总录》载有《金匮要略》佚文1条,出自《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对比二者可知今本《证治总例》的文字有误;《幼幼新书》载有《金匮要略》佚文2条,论小儿疮疹之防治,其文转引自宋代医书《疹痘论》;《针灸资生经》载有《金匮要略》佚文3条,《妇人大全良方》载有《金匮要略》佚文1条,悉出自《张仲景五脏论》,其中关于“五劳七伤六极”的论述可补《金匮要略》之不足。《脉经》卷8、9以外未标记“仲景”的条文中,保存有《金匮要略》佚文。《小品方》明确参考了《张仲景杂方》8卷,同时保存有转引自其他医籍的仲景内容。《范汪方》《养生要集》《古今录验方》《医门秘录》《太平圣惠方》等书在编撰之时参考了不同于今本《金匮要略》的仲景著作。结论王叔和《张仲景方论》是后世所有仲景医书之祖本,应确立此书在仲景医书流传史上的重要地位。宋以前医籍所载《金匮要略》佚文多出自《张仲景方》《张仲景伤寒论》《张仲景五脏论》《金匮玉函经·证治总例》《金匮玉函方》等著作,可补《金匮要略》之不足。《脉经》《范汪方》《养生要集》《小品方》《古今录验方》《医门秘录》《太平圣惠方》等书对研究《金匮要略》佚文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