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南芥氮素相关突变体anr1和agl19的营养生长及时相转变研究

来源 :天津农学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jsxy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子植物生长发育经历胚胎发育时期,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在这个发育过程中既有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产生,又有开花、结果等复杂的生殖现象的出现。植物营养生长时期分为早期幼龄期(juvenile stage)和后期的成熟期(adult stage),从幼龄期到成熟期的转变称为营养生长时相转变(vegetative phase change,VPC)。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是一个复杂的转变过程,与远轴面表皮毛,叶片形态,茎端分生组织(SAM)及对时相转变起主要调控作用的miR156及其靶基因SPL家族的转录因子表达水平变化情况有关,尽管前人已在拟南芥、玉米中对营养生长时相转变进行了相关的遗传分析,但调控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因子依然未知,营养元素调控基因对VPC的发生的调控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模式植物拟南芥氮素代谢相关的突变体agl19和anr1为材料,通过观察莲座叶远轴面表皮毛的出现情况,叶片形态变化,观测莲座叶长宽比,茎端分生组织解剖结构变化,检测对VPC调控起重要调控作用的miR156和其靶基因SPL3的表达量,探讨氮素相关基因ANR1和AGL19对植物营养生长时相转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和两种突变体的远轴面表皮毛都出现在种植后第15d,其中agl19和anr1最早出现远轴面表皮毛莲座叶的叶序数均为5.3,较野生型5.5片的叶序数提前,但不是极显著;两种突变体在第21 d时开始出现花芽,野生型在第24 d,突变体比野生型提早出现花芽;从莲座叶长宽比和叶夹角可以看出,在生长到第5片莲座叶时(生长15 d)两种突变体都发生营养生长转变且比野生型提前;茎顶端组织凸起程度表明在第15 d两种突变体和野生型都发生VPC,突变体比野生型提前发生VPC;miR156和SPL3在第15 d突变体的表达量变化大,说明在该时期进行了营养生长时项转变,野生型在第19 d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表明,在19 d以前进行了VPC,突变体比野生型提前。
其他文献
在准备进入冬眠期以前,冬眠动物就会摄入大量的食物、并且在体内储存大量的脂肪;进入冬眠期后,动物整体代谢降低,它们的能量来源由主要依靠糖代谢转变为主要依靠脂代谢,利用脂
由于废旧轮胎重复利用率不高,因此通过焚烧、掩埋等处理,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会加重环境污染。另外伴随着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大量开采河砂已经给自然环境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将橡胶颗粒部分替换混凝土中的骨料,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环境污染问题和减少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还可以改善混凝土力学性能。为保证试验研究的可行性,试验采用粒径为20-40目的废旧橡胶颗粒,以(0%、20%、40%和60%)等体积替换混凝土中
自从数字地球的概念提出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人们需求的改变,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从提供软件的服务方式向在线提供地理信息服务转变。国内外众多的互联网公司
高等植物的胚后发育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幼龄和成熟营养阶段和开花结果生殖阶段。幼龄和成熟期构成营养生长时期,幼龄期(即果树的童期)植物不能诱导开花,进入成熟期后植
近年来由于N20、CH4和CO2等三种温室气体的年排放量逐渐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己经得到全球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农田生态系统作为温室气体重要的排放源,
示意性网络地图(Schematic Network Maps)使用高度抽象的图形符号来表示地物,着重展示地物间拓扑结构,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地理网络,常被用于交通、管道等网络状地物体系的
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对虚拟植物的深入研究,随之植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PAR)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冠层内的光合有效
雾是公路交通中最严重的气象灾害之一,国内外关于沿海高速公路雾的发生特征及成雾机理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利用布设在江苏沿海高速公路的交通气象监测站在2012年6月-2014年5
脂肪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和生物柴油等领域。米黑根毛霉脂肪酶(RML)是一条α/β型单链多肽,具有较好的立体选择性、较高的水解和转酯活力。由于天然米黑根毛
地闪过程对我们的生产活动会有很大的影响,而闪电的连接过程对地闪又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研究闪电连接过程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现在闪电实地观测结果不断发展,但是实际观测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