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模式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pf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苏联一极的倒塌,美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越过两极的钳制走向全球,非洲地区因其自身内乱和冲突不断为美国军事干预以维护本国霸权利益提供了契机。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众多,本文将其归纳为三种模式,即直接出兵的索马里模式、进行人道主义救援的大湖地区模式以及间接干预的利比亚模式。这三种军事干预模式均表现出了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中小国家为打击对象,以多边主义为行动方式。不同的是每种模式所处的国际格局背景和国际干预的法理依据不一。从层次分析法来看,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模式的选择源自于:国际格局从单极走向有限单极,从权力霸权走向制度霸权的变化;非洲地区日益稳定和发展的形势;美国随着国家实力相对衰弱呈现一定程度的克制性对外战略;被干预国国内局势的新变化等。由于对美国而言,非洲并非利益攸关的战略要地,因此,这些变化对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方式影响提升。总而言之,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是依据本国国家利益分配和国家实力投放的自利行为,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模式引发了本文对人权与主权两大合法性权力、国际制度与霸权国家两大力量间的再思考,呈现规范力量和权力力量的交叉反应。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现代的法治强国而奔走,在不断的丰富其理论和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治国思想体系,而民权思想无疑是其核心思想,至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考虑“吃饱的问题”的同时,更关注“吃健康的问题”和“吃安全的问题”。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还关系到经济的发展,政治的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我国生产力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力提升、GDP大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