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用3头三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体重约100kg),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三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Ⅰ、70:30;Ⅱ、60:40:Ⅲ、50:50,试验共设3期,每期16天,其中预试期10天,正式期6天。研究日粮精粗比对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环境指标包括pH值、氨氮、纤毛虫及微生物蛋白的影响及不同精粗比下苜蓿、新疆芦苇和高寒地区小黑麦的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以及中性洗涤纤维(NDF)在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动态降解率及降解参数。 试验结果表明: 1.本研究各精料比例分别为70、60和50,瘤胃液pH和NH3-N的变化幅度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不同精粗比日粮之间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pH差异显著(p<0.05),随日粮精料水平提高,pH降低;精粗比为70:30日粮组瘤胃内PH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组(p<0.05)。根据瘤胃12h动态变化,各处理组奶公犊在进食后6h瘤胃pH达到最低水平;不同精粗比日粮组成下奶公犊瘤胃液氨氮差异极显著(p<0.01),精粗比为70:30日粮组氨氮浓度显著高于精粗比为60:40日粮和50:50(p<0.01)。本试验中各处理组NH3-N在采食后2~3h升至最高值,后逐渐下降;同时,各组试验牛的瘤胃NH3-N较高应与pH值较低有关。 2.本研究各精料比例分别为70、60和50,瘤胃纤毛虫数量明显少于成年健康牛,表明此阶段奶公犊瘤胃发育不完善,不同精粗比日粮的纤毛虫数量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和50:50日粮显著高于精粗比为70:30日粮,差异极显著(p<0.01)。同时,本试验研究发现:精粗比为60:40日粮和50:50日粮处理组瘤胃MCP显著高于精粗比为70:30日粮,差异极显著(p<0.01)。 3.本研究通过尼龙袋法(in situ)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组成下苜蓿、新疆芦苇和高寒地区小黑麦,当饲喂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降解率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日粮,差异显著(p<0.05),低于50:50日粮,差异不显著(p>0.05);其DM和NDF的降解率显著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