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p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是建筑学、参数化设计与可拓学三方面内容相交叉的研究领域。该研究旨在将可拓学与参数化建筑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体系。并以此为指导,为参数化建筑设计中参变量与建筑形态雏形的过滤、设计过程中矛盾问题的求解以及参数化建筑设计模型的可拓技术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依据。  首先本研究将建筑学、参数化设计和可拓学融会贯通,形成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文中阐释了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的涵义,并将可拓学中的基元与参数化建筑设计中的设计信息相结合形成设计信息元的概念,用形式化的语言描述参数化建筑设计信息及其之间的作用关系,创建了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语言体系。本文还将四种可拓思维模式运用到参数化建筑设计中去,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实现创新或解决矛盾问题。  对于参数化建筑设计中模型参变量的确定和建筑雏形的选择方面,本研究利用可拓方法为其提供了科学的过滤机制。模型参变量的可拓过滤是通过对设计条件的可拓分析和设计需求的蕴含解析,挖掘隐含信息、探讨设计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锁定作为参变量的关键设计信息。参数化建筑雏形的可拓过滤则是利用模糊物元分析法,通过隶属度分析并综合考虑其他限制要素,筛选出合理的建筑雏形方案。将可拓过滤机制运用于参数化建筑设计中,使得模型参变量和建筑雏形的选择过程更富逻辑性与解释性。  针对参数化建筑设计过程中的矛盾问题,本研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化解策略。该策略利用可拓变换方法,探讨目标实现的多种可能性,重视由设计信息之间的相互关联引发的传导效应,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寻找解决矛盾问题的突破点,是参数化建筑设计中化解矛盾问题的有效工具。  本文还尝试将参数化建筑设计模型与可拓学相结合,初步提出了参数化建筑设计中的模型可拓技术。该技术将建筑设计参数模型的运算规则与作为参变量的建筑设计信息封装于两个程序中,通过调用的方式实现了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得参与运算的参数化建筑设计信息可以独立于参数化建筑设计模型进行拓展、修改,从而将可拓分析的结果直接作用于参数化建筑设计模型,实现了参数化模型可拓。该技术的核心是建立可拓参数化建筑设计模型,笔者基于此自行研发了一款软件并结合实例阐释其应用。  总之,本研究将可拓学引入到参数化建筑设计中,形成了基于可拓学的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搭建了集可拓过滤机制、矛盾求解策略、模型可拓技术三位一体的方法构架。既是对可拓理论与方法创造性的运用,也是对参数化建筑设计理论的完善与提高。
其他文献
“十次小组”是上世纪中叶出现的具有革命气质与实践追求的团体。该团体由来自不同国家富有理想的年轻建筑师与规划师组成。他们大部分为CIAM成员,却义因为革命性与批判式的理
居住小区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场所,小区环境是否舒适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的好坏。对居住环境质量进行评判,视觉感知和听觉感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有研究通过实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以来,人们对既有建筑的能耗和性能问题越来越重视。建筑主管部门制定政策分阶段分片区实现节能目标,对既有建筑采取“穿衣戴帽”
本文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背景下,总结了城市、居住区、住宅发展的一些设计思潮,提出了紧凑型居住模式,实践并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加以对天津及周边地区紧凑居住模式的调研研究,力求总
成都市作为我国第一个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自城乡一体化建设以来,新农村建设欣欣向荣,“茂林修竹、小桥流水”的林盘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演变。在新形势下,对农村聚落空间的研究
古典人居环境承载着一定的时期、地域内人与环境(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集中地体现了各地人民生活方式、生产需要、习俗信仰、经济能力、民族爱好和审美观念等,结合本地自然
学位
学位
农业文明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根本,人们于劳作田野之上为更好的生存而聚居产生了农村聚落。成都平原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其拥有发达的农业文化,其上的农村聚落随农村社会
历史街区是城市老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该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及建筑风貌,记录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国外对历史街区保护的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