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了栀子的合理应用,了解栀子不良反应,本文以栀子为研究对象,围绕其毒副作用及其肝肾毒性机制开展相关研究,期望通过上述研究,进一步明确栀子可引起不良反应的成分,阐明栀子对肝、肾毒性影响,探讨其毒性分子机制,使栀子在发挥药理活性作用的基础上,避免或减轻毒性作用,为栀子资源的开发和临床合理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与结果】1 基于体外细胞筛选栀子肝毒性成分采用LC-ESI-MS/MS法对栀子主要化合物进行指认鉴定,并通过CCK-8法比较了栀子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作用后的正常大鼠肝细胞(BRL-3A)存活率,筛选栀子可引起不良反应的化学成分,并进一步对细胞毒性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提物抑制率高于醇提物抑制率,并鉴定出栀子水提物中山栀苷、京尼平苷酸、羟异栀子苷、京尼平-1-龙胆双糖苷、绿原酸、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西红花酸等9种化学成分;CCK-8法筛选出环烯醚萜类成分山栀苷、羟异栀子苷、京尼平-1-龙胆双糖苷、栀子苷和代谢产物京尼平对细胞有抑制作用,细胞周期检测栀子苷及京尼平可引起细胞周期G2/M阻滞,S期延长,细胞凋亡率随着给药浓度增加而增加,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 栀子在大鼠体内的肝肾毒性研究为了进一步评价栀子对大鼠肝、肾毒性影响,将大鼠分为空白组、水提物组(165mg/kg、330 mg/kg、660 mg/kg)、栀子苷组(50 mg/kg、100 mg/kg、200 mg/kg)和京尼平组(25 mg/kg、50 mg/kg)进行给药,取大鼠肝、肾组织,常规石蜡切片后H&E染色,显微观察病理学变化;采用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生化指标和炎性因子。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给药后大鼠肝、肾脏器指数升高,高剂量组大鼠死亡数量较多,其AST、ALT、ALP、CRE和BUN指标水平显著升高,炎性因子TNF-α、IL-6β、NO含量也不同程度提高,病理检测显微观察下肝、肾组织在高剂量组发生了显著的炎性细胞浸润和肿胀。3 栀子肝毒性的转录组学研究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对栀子给药前后的大鼠肝组织进行基因测序与分析,质量评估合格后将样品进行文库制备与测序,进行基因比对,找到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KEGG数据库进行基因表达分析,阐明基因功能及富集通路,随后应用q-PCR对Rhoc、Akr7a3、Gpx2、Isg20、Tmed3、Cbr1等共有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与正常肝组织基因比对,栀子水提物给药组筛选出312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1703个,上调基因有1419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细胞迁移的调节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脂肪酸生物合成、蛋白酶体等通路;栀子苷给药组筛选出61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370个,上调基因有247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氧化还原活性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昼夜节律、生物合成等通路;京尼平给药组筛选出145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下调基因有686个,上调基因有765个,GO分析主要富集在胆汁酸与胆盐转运过程,KEGG主要富集在氨基酸代谢等通路;三个给药组中共有176个相同的差异表达基因,其验证m RNA表达结果与分析数据一致。4 栀子引起大鼠肝肾毒性分子机制研究应用比色法对大鼠的肝、肾组织中SOD、GSH和MDA水平进行检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肾组织中NF-κBp65和Caspase-3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肝肾组织中Nrf2、HO-1、NF-κBp65、Cox-2、i NOS、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利用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计算TNFR1配体与受体的结合作用。实验结果显示:给药栀子水提物、栀子苷和京尼平后大鼠肝肾组织中SOD、GSH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降低,MDA水平增加,NF-κBp65、Cox-2、i NOS、Bax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Nrf2、HO-1蛋白表达降低;栀子苷、京尼平与TNFR1蛋白分子对接结合能分别为-7.34 kcal/mo L和-6.97kcal/mo L。【结论】经过对栀子中10个化学成分的体外筛选发现环烯醚萜类成分是栀子引起毒性不良反应的主要成分,其肝肾毒性作用机制与栀子成分可激活炎性通路,降低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进而促进细胞凋亡,并在细胞转导、代谢、氧化还原等方面出现转录基因差异表达,因此栀子不要超出药典规定用量或长期服用,本研究为栀子的毒理学研究及其合理应用奠定了一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