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先人云“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城因水而起,与水相融。河岸带作为河流水系往城市建设用地过渡延伸的区间,与城市的关系更为密切。如今,河岸两翼高地被高强度建设掠夺性开发后,城市及其水环境陷入了灾害与污染的泥潭。河岸带作为城市与水系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保护城市安全及水系生态环境质量最强有力的一道屏障。因此,如何通过河岸带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使得保障自身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对外界风险的抵御能力,值得在城乡规划领域予以关注。在浅丘型城市中,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孕育出丰富的山水格局,其在资源分布、系统组成、空间布局及关联用地形式上都明显区别于平原城市,这也导致河岸带在生态防护与整治建设上面临诸多的挑战与问题:如河岸带防护与整治问题认知片面、复杂的河岸林带结构及功能遭到系统性破坏、关联区用地行为加重城市灾害及污染、河岸带空间布局与其主要生态功能脱节、防护与整治措施割裂等。针对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现存特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以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论文结合调研实例与工程实践,归纳出多尺度共轭、多功能复合、多区段差异化建设与管控的规划方法:(1)防护与整治对象及关联过程识别——按照区段差异化资源特征与建设特点,对河岸带进行现状调研与资料收集,甄别防护与整治空间对象及其规划诉求,并由此确立规划导向;(2)纵向系统构建与功能设定——以河岸带纵向整体为视角,搭建以生态防护与整治为导向的河岸带系统结构及分区体系,并明确各区段复合功能及相应规划目标;(3)横向土地利用布局与场地设计——以河岸带横向局部为视角,基于各分区特定问题,进行河区河岸带土地调整优化与河段河岸带场地空间设计;(4)差异化的管控方式——衔接各层级各类型规划,制定多层级管控体系及适应性管理对策。文章具体内容如下:1、第一章,指出研究对象及针对问题。明确相关概念与研究边界范围,总结出当前浅丘型城市河岸带以被动防护为主导、景观整治为目的、片段式规划措施、均质化规划方法与欠协调的管理机制等系列规划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规划重点、意义与目的。此外,本章还概述了论文研究方法、框架等结构性内容。2、第二章,基础性研究分析。进一步解读与剖析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问题的潜在原因:研究对象特征及过程认知模糊;关联复合功能考虑不足;区域系统架构断裂;区段差异化特征被忽视;规划层级模糊、衔接力度不够。并针对相应的问题找寻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实践案例的解决措施,总结已有研究的突破口与相关经验,为后文具体规划方法提供理论支撑。3、第三、四、五章为文章的核心章节,其分别从综合现状认知(三章)、宏观系统构建(四章)、中观用地布局和微观场地设计(五章)四个层面提出了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的内容及方法。第三章,从特性认知的角度出发,首先了解了浅丘城市生态防护与整治导向下河岸带的显著特征,了解其相应的规划诉求;接着以桐柏为案例进行了现状调研及相关资料分类收集与处理,总结当前河岸带防护与整治的主要空间对象及其关联过程,并提出系统性的规划导向。第四章主要为纵向整体系统构建与功能目标设定,首先构建综合生态与社会价值诉求的全域防护与整治空间结构体系;其次阐述如何建立河流生态属性与城乡样条断面相结合的河岸带纵向分区;接着对各区进行生态防护与整治对象匹配及功能设定;最后明确各区段总体规划目标。第五章承接分区功能目标的基础上,在横向局部的角度对各分区河岸带进行差异化设计,首先根据区段用地特征及防护与整治潜在威胁,在中观层面对河区河岸带进行有针对性的用地调整;其次在微观层面对河段河岸带进行断面设计,并对其宽度、坡度、植被及驳岸形式等空间组成要素进行差异化生态控制;最后植入相关绿色基础设施。4、第六章,针对目前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管理及运行等问题,提出相关规划衔接、分区指标管控及相应的管控对策,以确保规划后的可持续发展。5、第七章,对核心规划方法进行总结,梳理文章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最终得出了浅丘型城市河岸带生态防护与整治规划需1)确立尊重自然过程的、防护与整治相结合的复合型规划导向;2)建立系统、结构性的整体规划功能与目标;3)措施制定层面需与关联地区空间、功能联动;4)并推动差异化的河岸带管控方式四大主要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