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设计一套基于跨理论模型和AI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初步方案;(2)对所设计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方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1)从界首市已发放智能家庭血压计的行政村中选择3个行政村作为现场调查地点,调查所有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通过自主设计的结构化问卷进行现场入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血压及运动情况,对48条运动干预材料的初步评价。在调查地点选择4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定性访谈,访谈内容主要包括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及运动的相关认知情况,对人机耦合电话咨询、短信、信件等干预途径的接受程度和认可程度等。(2)将问卷内容录入Epi Data3.1后导入到SPSS16.0进行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问卷中的部分关键词使用Blue MC网站作词云图分析;定性访谈数据使用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进行节点编码和相关分析。(3)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为基础,对所设计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方案进行优化。结果(1)共收集有效问卷92份,其中男性37人(40.2%),60岁以上者占65.2%,文盲率达到54.3%,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正常者分别占16.3%和19.6%,现场血压测量达标者占16.3%。(2)调查对象自述经常运动的占42.4%,运动方式只有散步、跑步、广场舞和跳绳。自述经常活动关节者占34.1%。每日静息时间超过4小时的占35.3%。(3)不同性别、年龄、是否增加运动和是否经常活动关节的高血压患者血压值无显著差别。(4)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已婚、文化程度、BMI、腰臀比在是否增加运动和是经常活动关节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初中及以上相比,文盲和小学学历的患者每日静息时间更短,已婚者每日静息时间显著低于未婚者/丧偶者,一级高血压患者每日静息时间显著高于三级高血压患者。(5)高血压患者对48条运动干预材料理解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干预材料理解程度较差,存在部分干预材料的有用程度和做到程度评分较低。(6)不同性别和文化程度的高血压患者对运动干预材料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因、危害性和可控性认知存在偏差,如部分患者认为患高血压的原因在于发热。(8)高血压患者广泛认为运动有助于控制血压,但限制高血压患者坚持运动的因素较多,如:没有时间、缺少运动场所、天气原因、缺少运动指导、身体不便、懒惰等。(9)高血压患者对人机耦合电话咨询、手机短信、家庭智能血压计语音播报等运动干预途径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较高,但存在部分患者不识字,无法读懂短信和不会操作手机等问题。结论(1)农村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较低,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者仅占16.3%。不少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病因、可控性和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认知。(2)农村高血压患者运动水平较低,超重和肥胖者比例较高。虽然多数患者认为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但没有时间、运动场所等条件限制、缺乏运动指导、身体原因、天气原因、懒惰等是限制高血压患者运动的主要原因。(3)高血压患者对开发的高血压运动干预材料总体上理解程度较高,存在少数运动干预材料理解程度较差;对所开发的运动干预材料赞成程度和有用性评价较高,运动干预材料需要进一步优化。(4)高血压患者对人机耦合电话咨询、手机短信、智能血压计语音播报等健康教育途径接受程度和信任程度较高,但存在部分不识字的患者无法读懂短信内容。在进行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时,需要结合多种途径,考虑不识字患者的干预方法。(5)本研究基于TTM和AI制定一套可行的高血压患者运动干预方案,综合高血压患者的各种情况,从多个途径对高血压患者实施个性化运动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