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译者的双语能力、对于翻译策略的选取、以及对源文本的理解都是一些关键性因素,决定着译者能否传递源文本中心意思和神韵。然而,传统的翻译研究过于注重如何忠实地传递源语中的信息,强调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对等,而作为翻译活动中心和主体的译者却处于边缘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译者的主体性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热点。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阐释学四步骤理论将翻译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注重译者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皆大欢喜》(As Yod Like It)是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的四大喜剧之一,这部浪漫喜剧具有很多富有哲理、辞藻华丽的排比句,译者在翻译戏剧类文本时既要传递源语中的神韵,也要考虑其舞台表演效果,极具挑战性,能充分体现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中国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先行者,朱生豪凭着自身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英文功底,译出了莎剧中的美感和神韵,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因此,本文以《皆大欢喜》的朱生豪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本文以《皆大欢喜》的朱生豪译本为例,从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这一角度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知识,乔治·斯坦纳阐释学四步骤的理论框架,然后根据斯坦纳阐释理论的特点,选取经典翻译例句,并对这些例句做出分层归类、量化分析,细致剖析了朱生豪在翻译《皆大欢喜》时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斯坦纳认为,翻译活动始于译者对文本的"信任",即译者认为文本是有意义且值得被翻译的,本文作者从译者对文本的评价、译者的语言和文化能力这两个因素来分析例句,指出朱生豪之所以会选择莎士比亚的戏剧作为翻译文本,是跟自身对莎剧的热爱和双语能力分不开的;而作为翻译的第二步,"入侵"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在理解源文本时会无意识地受母语文化、思维习惯的影响,译文也会更易被目标语言的读者所接受。本文通过分析朱生豪对文化负载词和呼语这两类词的翻译例句,展示了译者的文化意识这一因素对源语的入侵,也通过分析与宗教相关的例句,展示了译者的宗教意识对源语的入侵;斯坦纳将"吸收"划分为译者对源语的形式、意义两个方面的吸收,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朱生豪对四字格和短语转换为从句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来展现译者对源语意义层面的吸收,并通过分析朱生豪对顺句操作、重组句式这两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来展现译者对源语形式层面的吸收;"补偿"是翻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作者在本文中通过分析朱生豪对词义延伸、增译和加注这三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来体现译者主观能动性在补偿这一步骤中的发挥。通过剖析译者主体性在信任、入侵、吸收和补偿这四个步骤中的体现,作者在本文的研究中加深了对译者主体性这一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朱生豪的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以期提高自己的翻译批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