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香豆素-喹啉体系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阳离子识别性质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chuanhed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荧光探针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易微型化、能用于现场分析和监控等特点而引起科学家极大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阳离子、阴离子以及中性分子的检测。在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中,金属阳离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它们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基于香豆素-喹啉体系设计、合成了一系列金属阳离子荧光探针,并对其光物理性能及对阳离子响应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结果。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设计合成了以香豆素为发色团、以三氮唑修饰的8-羟基喹啉为接受体、希夫碱结构为连接体的荧光探针T1,它在乙腈溶液中对Pb2+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的响应,而且其它常见金属离子不会对Pb2+的检测发生干扰,解离常数达到0.1μM,可以实现对Pb2+有30倍的turn-on型荧光响应。实验结果表明,T1与Pb2+络合后因抑制了光诱导电子转移(PET)过程从而使发色团恢复荧光。另外,随着 Pb2+的引入,用肉眼就可观察到 T1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黄色,这也表明了T1可实现在对Pb2+的初步快速检测。  2.在T1的基础上,我们在发色团香豆素的7-位引入N,N-二乙基氨基,旨在使其的荧光光谱向长波长移动,并且以在水相中更为稳定的烯键结构代替希夫碱作为连接体,合成了比率计量型的Zn2+荧光探针T2。T2的选择性好,灵敏度较高,解离常数达到4.2μM,并且能对乙腈溶液中的Zn2+产生颜色和荧光的变化,实现对Zn2+的双模式响应。  3.设计合成了以香豆素为发色团、以2-甲基吡啶基修饰的8-羟基喹啉为接受体、酰胺结构为连接体的荧光探针 P3,它是一个荧光量子产率高、稳定性好、对Hg2+具有专一性响应的荧光探针。在缓冲溶液中,P3对Hg2+的识别是一个 CHEQ(chelation-enhanc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过程。P3对Hg2+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检测限达到了51 nM。
其他文献
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化学传感器的深入发展,运用单一材料制备的常规电化学传感器已经不能满足研究者们的要求。科学家们尝试将具有不同特性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复合材料对电极进行修饰,期望复合材料各组分之间的协同作用带给电极新的电化学特性。温敏性聚合物表现出温度控制的分子构型转变,纳米碳材料具有优良的电子传导能力和电催化性能。将二者混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用来直接修饰电极或者在电极表面固定氧化还原蛋白质,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