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PIB纳米凝胶温敏相变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纳米凝胶的温敏相转变特性及其生物相容性。材料和方法:采用目视法结合瓶倒转法和体外推注试验来观察PIB纳米凝胶的温敏溶胶-凝胶相转变特性。体外培养L929细胞,以不同浓度的PIB纳米凝胶浸提液培养细胞3天后,采用CCK-8比色试验法检测PIB纳米凝胶浸提液对L929细胞活性的影响。体外培养L929细胞,以不同浓度的PIB纳米凝胶培养细胞2天,采用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荧光双染活/死细胞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计数的方法评价PIB纳米凝胶对L929细胞存活率的影响。日本大耳白兔15只,在其背部一侧肌肉注射PIB纳米凝胶,另一侧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术后1、2、4、12、26周材料周围的组织反应情况。结果:PIB纳米凝胶在36.5℃时发生溶胶-凝胶相转变。它对L929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且无明显细胞毒性存在。兔背部植入部位肌肉组织无异常病变,没有严重的炎症反应,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符合材料植入后局部反应的国家标准。结论:PIB纳米凝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温度敏感的相转变特性。第二部分PIB纳米凝胶栓塞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目的: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液体栓塞剂,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温敏纳米凝胶,它可以在体温下通过溶胶-凝胶相变转变而固化。我们进一步用兔肾动脉栓塞模型,研究它在血管内的分布模式、炎症反应及栓塞血管的持久性。材料和方法:实验1中,PIB纳米凝胶栓塞18只实验兔的右肾动脉,按不同的注射速度均分为3组。栓塞后1小时处死动物,取出肾脏,接触X线和组织学观察评价PIB纳米凝胶在肾动脉内的分布模式。实验2中,PIB纳米凝胶以合适的注射速度注射,栓塞20只实验兔的右肾动脉,按栓塞后不同的处死时间点(1周、1月、2月、3月)均分成4组,每组5只。处死前复查血管造影评价血管再通,处死后病理学评价栓塞的有效性和对PIB纳米凝胶的炎症反应。结果:所有实验兔均能成功栓塞。在实验1中,注射速度越高,PIB纳米凝胶越能到达更小的动脉分支。以0.10ml/s的速度注射,可以使PIB纳米凝胶均匀地分布在段动脉到肾小球毛细血管前水平。在实验2中,后续的血管造影复查未发现血管再通。没有发现血管壁的破裂和血管内膜下出血,没有发现栓塞剂的外溢和新生血管形成。组织学上只有轻微的炎症反应,表现为少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无异物肉芽肿形成。结论:PIB纳米凝胶栓塞肾动脉容易而可控,可以产生均匀和持久的栓塞效果,不伴有严重的炎症反应。因此,PIB纳米凝胶是一种较理想的栓塞材料。第三部分PIB纳米凝胶栓塞免VX2移植性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聚(M异丙基丙烯酰胺-co-甲基丙烯酸丁酯)(PIB)温敏纳米凝胶经肝动脉栓塞对兔肝功能及VX2肝癌生长的影响。材料和方法:MR已证实的30只兔VX2肝癌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经肝动脉分别给予生理盐水(A组)、超液态碘油+明胶海绵粉(B组)、PIB纳米凝胶(C组)。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3、7天检测血清ALT和AST水平。治疗后7天处死动物,取肝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计算肿瘤坏死率。处死前MR扫描,计算肿瘤体积、生长率。结果:治疗前1天的肿瘤体积,治疗前1天及治疗后7天的ALT、AST水平,3组之间互相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3天血清ALT和AST水平,C组低于B组、大于A组,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7天A组肿瘤生长率为(392.79±40.39)%,B组为(157.47±26.25)%,C组为(111.85±20.16)%,组间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IB纳米凝胶肝动脉栓塞对兔VX2肝癌生长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其肝功能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