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外包是跨国公司为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实施全球资源配置的重要战略模式,也是发展中国家介入国际分工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我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承接国际外包业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际外包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国际外包的研究大都是对其进行描述性的介绍或者从管理学角度进行一般阐述,在国际贸易领域很少有文献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来分析国际外包业务对承接国的影响。本文基于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了国际外包市场的发展特点,测度了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程度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乃至我国整个经济的影响,探讨了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提升我国承接国际外包水平的对策建议,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国内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为理论部分,介绍了国际外包的概念、理论基础和动因。第二章主要是从发包国和外包承接国两个角度来分析国际外包市场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第三章是本文重点,主要从承接国角度出发,构建外包指数,运用投入产出法测度了1992—2005年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的程度及其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第四章针对我国承接国际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措施,以进一步提升我国承接国际外包的水平,使我国更好地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中。本文的主要结论为: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经济大国,承接国际外包业务量一直在增长,但是与世界主要外包承接国相比,承接国际外包的程度还不是很高,我国应该鼓励本国企业承接更多的国际外包业务,尤其是服务业外包。二、我国外包业务的主要来源是日本和韩国,需要继续加强与欧美国家的外包合作。三、我国承接国际外包最多的且对出口贡献最大的行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这说明承接国际外包有助于推动我国产业的优化升级,并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的紧张缓和程度与其他国家直接参与的外包程度是有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