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劳工教育思潮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gld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时期,随着产业化革命的不断推进,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越来越高,企业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对科技的依赖,对劳工实行一定的教育,以提高劳工的生产技能增强企业的发展力。在劳工方面,因不堪忍受资本家的剥削而发起了劳工运动,其中就包括对受教育权利的争取。劳工问题日益严重,劳资矛盾不断升级,政府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巩固统治,遂大力倡行劳工教育,劳工教育成为社会各界公认的解决劳工问题最好的办法。劳工教育思潮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劳工教育的倡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形成一股波及全国的教育思潮。本文在挖掘原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已有劳工教育研究成果,采用文献法与分析法,梳理民国时期劳工教育作为一种思潮所具有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论述论文选题的缘由及意义,介绍现有文献对劳工教育的研究成果,找出已有研究的薄弱环节,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一部分,论述民国时期劳工教育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历史条件主要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思潮产生的思想基础,劳工教育是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劳资双方对教育的诉求而产生的,同时受劳工教育运动及传统教育改革趋势的促成。劳工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劳工教育思想及国外劳工教育思想的引进和传播构成劳工教育思潮的思想基础。劳工教育思潮在清末民初时期初见端倪,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教育思潮澎湃于全国,而后随着劳工教育实施中的各种困难及问题,劳工教育实施逐渐走向失败,劳工教育思潮也随之没落。第二部分,分析了劳工教育思潮中对劳工教育的内涵、目的和使命、主要内容、劳工教育的实施、师资问题、劳工教育实验及劳工教育制度建设等问题的讨论。并分析了劳工教育思潮的特点,主要是以劳工为本,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群体性的共识,是一种具有进步意义的教育思潮。第三部分,揭示劳工教育思潮产生的影响及启示。劳工教育思潮推动了劳工教育运动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其对中国社会的主流影响是积极的,推动了经济发展、教育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民国时期劳工教育思潮对今日的企业教育、职工教育及农民工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今日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该研究旨在探讨放松训练对内、外倾者在完成心算任务时的T波心率反应性及心算成绩的影响.经艾森克个性问卷筛选后,30名女大学生参加了该实验.放松组包括6名内倾者和9名外倾者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一直是英语教师所关注和急于解决的问题,对于藏族地区的英语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我国藏族地区地处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英语作为第三语言,学生的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它不仅是外语学习的重点也是根本,因此词汇教学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词汇附带习得是词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国内有关外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还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