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是一种普遍现象。文学语言的主要特征便在于其模糊性,模糊语言是构成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和审美功能的主要方面。本文主要探讨了文学作品的模糊性及其翻译的审美再现。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语音模糊、语意模糊、句法模糊、修辞模糊、意象模糊和风格模糊。文学文本的阅读过程是动态的,文学翻译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是审美主体,文本是审美客体。文学翻译是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再现原文本文学美的过程。为了更好地解释文学翻译的模糊性特征,本文引入了接受美学理论,强调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及文本空白与不确定性与模糊语言的相关性,同时也强调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并揭示了接受美学对于文学翻译的意义。关于文学模糊性的审美再现问题,作者从翻译美学的角度阐释了文学模糊语言的艺术及审美效果和价值,对中西美学思想差异及中英语言表现形式的差异作了分析,并引入了文学翻译的审美图示。模糊与精确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语言模糊性与确定性是语言系统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概念和组成部分,因此精确为解决模糊性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方法。此外,加注和省略也为文学模糊性的审美再现提供了解决方法。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过程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翻译技巧,追求“神似”。译者应避免随意填补原文本的意义模糊或空白,破坏原文学文本的模糊美和含蓄美。译者应努力寻求模糊或空白具体化与译本读者理解和接受力之间的最佳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