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是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期。恽毓鼎正处于新旧社会的过渡时期。他是晚清光绪、宣统时期皇帝的近臣,又曾任史官,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宫廷,对晚清大政要事,不乏独到见解。恽毓鼎家族乃是常州名门望族,“簪缨世家”,名贤辈出,耳濡目染,恽毓鼎深受影响。常州位居江南学术之乡中心,史学上的浙东、浙西学派,经学上的吴派、皖派,古文的桐城派、阳湖文派,词体的浙派、常州派等等,都曾活跃于这个具有文化中枢意义的地区。恽毓鼎自幼即深受桐城派、阳湖文派、常州学派的影响。恽氏虽说不上是著述甚丰的思想家,但任职史官期间,对国家大事每每发表言论,抒发政见,留下不少思想资料。他以忠君爱君为出发点,同情光绪皇帝为救亡图存而实行的戊戌变法,但却又腹诽清末新政。他坚守君主制度,极力抨击民权共和制度。他还提出一套自己的人才选拔制度。革新与守旧并存是他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方面,恽毓鼎固守民本思想,关注农业,在防灾救赈、水利建设、植树造林等方面,提出过一系列具有可行性的措施;他以“农为养命之原”为立足点,坚持发展商业,并认为修建铁路和开发矿藏有利商业发展,并上折皇帝,要求从苛税的裁革、市面的维护上安定商业,为商业发展提供政策保证。外交方面,恽毓鼎与同时代众多士大夫和官员一样,坚持“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企图利用列强的矛盾达到为政府争取谈判的空间。从现实中敌强我弱的国情出发,多主张妥协求和,甚至认为可以牺牲局部利益换取暂时的和平。恽毓鼎的著述和日记,是研究晚清史的重要资料。对恽毓鼎的思想进行系统考察与分析,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晚清社会的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