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震云作为当代文坛的实力派作家,自80代末被文坛关注至今,他的作品在创作方式、叙事形式,语言风格、主题选择方面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个性鲜明的风格让刘震云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而他的作品也始终体现对时代变化的关注。本文按时间顺序梳理刘震云的小说创作的嬗变过程。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探究不同时期刘震云创作嬗变的原因。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刘震云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作为“新写实”小说流派代表这一时期作品进行分析。作品中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对权力的讽刺与批判,还原本色的写实风格成就刘震云初入文坛的辉煌。这一时期的创作经历为刘震云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帮助刘震云建立起具有个人特色的写作风格,以个人成长经历作为创作初期的灵感来源使得“零度写作”的背后仍带有对小人物的命运的少许温情。同时刘震云的创作视角也在这一阶段由单一的个体转向群体,由物质层面转向对精神层面的关注。第二部分将90年代刘震云呕心沥血创作完成的“故乡”系列作品作为文本分析的重点,深入探究出90年代刘震云的创作发生变化的原因。时代变革带来的冲击是创作发生转型的外在原因,进入90年代的“新写实”作家们在这一多变的时代中试图寻找新的突破口,尝试去挖掘更丰富的人生意义和更多层面的现实内涵。刘震云以戏谑的形式,对“故乡”和“历史”进行了解构,并构建出自己的精神“故乡”,进行个人化的历史书写。第三部分从新世纪以来刘震云的《手机》、《我叫刘跃进》、《一句顶一万句》等主要作品入手,从主题,叙事方式等多角度地把握作者新时期的创作转型。刘震云在这一时期积极地与影视合作,充分借助市场和传媒,并打造出在影视界广受赞誉的中国当代的“作家电影”。在“触电”的影响下刘震云的部分作品具有明显的“影像叙事”特征。最后通过多对刘震云小说创作的嬗变过程深入的理解和分析后,认为刘震云自80年代至今的创作中,其多变的叙事模式,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变化都与他的精神层面的困境和力求突围的不断尝试有着紧密联系,在多变的创作形式中实则蕴藏着永恒的精神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