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砖木造历史建筑修复与补强之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on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臺灣地區的歷史建築物中,磚木造結構所占比例相當高,目前常 見的磚木造歷史建築物包括有政府辦公建築、各地市役所、經濟金融 建築、學校教學或集會建築、宗教建築、交通運輸建築…等。這些磚 造歷史建築無論從美學或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都屬於相當珍貴的文 化資產,不只反映著過去的生活文化,也是傳統建築工藝技術之忠實 紀錄,因此必須妥善加以維護與保存。 這些磚木造歷史建築物都是屬於疊砌式構造,為承重牆結構系 統,主要結構為承重磚牆,其牆基及牆身等結構構材系以砂漿或白灰 等粘結材料將一塊塊的磚塊疊砌而成,由於牆體內部並無植筋,為無 筋之承重磚牆,耐震能力不足,何況臺灣屬於多震及強震地區,故歷 史建築物問題外所有垂直載重都經由承重磚牆傳遞至磚砌基礎,然後 再由基礎以維護整棟建築物的耐震安全更是重要,因此如何針對受損 磚造歷史建築物,提出妥善修復補強而又不破壞其構造、材料與歷史 等方面價值的方法,便成為目前十分迫切與重要的工作。 過往對於磚造歷史建築物的修復舆補強的工作,並不十分重視, 專業人員缺乏磚造歷史建築物修復補強素養、及缺乏磚造歷史建築修 復及補強經驗與工法,以至於災損狀況發生時,如何採取正確的方法 來進行修復及補強維護歷史古蹟。 鑒於臺灣地區對歷史建築修復補強方法仍處於發展中之階段,因 此在歷史建築之補強與修復的方法上,往往產生了對歷史建物之構 造、立面及空間使用上的破壞。因此本研究將針對磚造歷史建築物之 補強與修復方法進行探討,擬先從基本歷史建築物的磚牆材料性質、 磚牆承重力學著手,瞭解不同高寬比的磚牆結構,承載不同垂直載重 時所具有的側向承載能力,然後透過各種補強、修復方法的分析與試 驗,並藉由相關專家學者與實際案例的回餚探討,對於現行磚造歷史 建築補強與修復方法于施作前、施作中及拖作後所產生的問題,加以 尋求改善之方法與技術之改良,以提供國內磚造歷史建築物修復補強 之參考,期能達到歷史文化資產永續保存之目標。 以臺灣國立台灣博物館為案例,先行蒐集各種資料瞭解建築及結 構基本型式,進行鑑定工作包括水平及垂直度之測量,地質鑽探裂縫 之調查,及構材強度之試驗分析,獲取基本資料,進行耐震初評及進 一步探討評估構造之耐震能力,研擬修復補強之初步可行性方案。 歷史建築物因建造時期之構築技術與營造方式不同,其耐震能力 各有不同,為得歷史,必須對其現況先行鑑定與評估其耐震能力,爾 後探討擬定適當之修复補強方案。 臺灣地區現行之耐震能力方法係以鋼筋混凝土之構造為原則,不 適宜直接採用歷史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 歷史建築物之耐震能力評估方法建議以初步評估法,詳細評估 法、耐震指標法與有限元素模型評估法,加以整合研判以評估耐震能 力。 歷史建築物之修復補強可利用構材強度或材料強度之提升、結構 系統之調整與改善、及減少輸入地震力等三種方式來達到耐震補強效 果,但由於古蹟、歷史建築修復補強之限制遠較一般建築物來得嚴 格,除了須滿足相關建築法規之限制外,尚要符合文化資產保存法之 要求,亦即補強之方式應以原材料、原工法為之,必要時可添加新的 補強構件,惟補強材料須具可逆性,並盡量減少對古蹟、歷史建築之 破壞。 古蹟、歷史建築的耐震補強有異於一般建築物之補強,不能單以 經濟效益或工程效益作為取捨補強方法之依據,而應全盤考慮古蹟、 歷史建築之重要程度、價值所在、耐震弱點、構造特性、工程費用、 及再利用內容等各項因素後,方能做出最佳的判斷。 尤其歷史建築物多為磚造、磚牆材料性質常因材料取得來源、製 作方式、與施工人員不同而相當大的差異,這種情形不但常發生在同 一棟建築物不同部位牆體或不同時間施作之牆體上,而不同建築物間 磚牆材料性質的差異更是顯著:磚牆修復補強方法雖有很多種,每一 種補強方式也各有其特色,但在以妥善保存歷史建築物之前提下,則 補強方法並非皆能適用於歷史建築物之修復補強上,尚須進一步就修 復意向、補強工程經費、補強施作方式、補強成效、以及對原建築物 之破壞程度加以評估,其中補強成效部份係屬較客觀之評估因素,其 評估重點在於補強後牆體剛度之變化情形、韌性之提升程度、以及承 載能力與吸收能量的改變情形,在具有相同修复意向、補強工程經 費、補強施作方式、補強成效、以及對原建築物之破壞程度條件時, 當然要採用補強後能夠提升能量吸收、承載能力、變形能力之修复補 強方法。 原书无英文摘要
其他文献
深基坑支护是与土密切相关的工程,在上海等软土地区,土具有明显的流变特性,时间效应表现得极为明显。减少基坑的暴露时间能有效的控制围护结构的位移,已成为岩土工程界的共识。如
学位
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MFCs)因其能实现处理废水和回收电能的双重作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为了探讨MFC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的性能,本试验采用双室MFC处理模拟废水,氨氮浓度为480 mg/L和COD浓度为300 mg/L的模拟废水进入阳极室后,出水再流入阴极进行脱氮处理。试验研究了不同溶解氧浓度下短程硝化反硝化MFC、好氧阴极同步硝化反硝化MFC处理模拟废水
传统的输电线路一般使用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电杆或预应力混凝土电杆,但混凝土电杆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纵向裂缝问题,而钢结构输电塔的用钢量又太大,不够经济;现浇的实心钢管混凝土
本文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1.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组合结构形式--约束钢管混凝土柱,并进行了6个方钢管混凝土柱滞回性能的试验研究,建立了约束件设计模型和计算方法.2.对基于
  桅杆结构由于张拉纤绳的支撑,与直立式塔架结构相比,因具有明显的经济因素而得到工程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对如何设计桅杆CAD软件的前处理、结构计算和后处理部分进行了
传统上,人们为了简化计算,对于网架结构往往假定支座刚度无穷大,支座处节点位移为零;对于排架结构假定屋盖为一刚性体,采用下端刚接上端铰接的计算模式。本论文对—70m跨度三层网
为保证连续梁桥的成桥线形、应力状态与理想状态很好的吻合,以及结构在悬臂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与稳定,桥梁施工控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以陇海路主线南幅桥为工程背景,
多塔悬索桥在未来跨海连岛等大跨度桥梁工程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双塔悬索桥相比,多塔悬索桥风致响应有其特点,而目前的研究相对滞后。本文以马鞍山大桥为工程背景,从能
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预应力RPC拼装箱梁抗弯、抗剪性能的理论研究。由于拼装形式有多种,碍于本人的能力有限,本文仅对用环氧树脂胶拼装形式进行详细论述。  参
本文基于Biot两相介质动力固结理论,针对准饱和土地基的特点,考虑了流体的可压缩性,土体和流体的惯性及水土之间的耦合作用,运用Hankel变换技术求解动力控制方程,然后按混合边值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