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葫芦科(Cucurbitaceae)是植物界中重要的食用植物科之一,包括黄瓜、南瓜、丝瓜、西瓜等常见的蔬菜和瓜果,且该科中有大量药用植物,药用价值高,用药历史悠久,如栝楼、罗汉果、绞股蓝等。葫芦科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为糖和苷类、三萜类、植物甾醇类、脂肪酸类、氨基酸类及挥发性成分,药理作用明确,药效显著,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黄瓜子为葫芦科黄瓜属植物黄瓜Cucumi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取出种子,洗净,晾干,即得。种子呈梭型,长约7-101mm,宽约3-4mm,无特异性香味,种皮浅黄白色,种仁白色,富油性。据《中华本草》记载,黄瓜子具有续筋接骨,祛风,消痰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骨折筋伤,风湿痹痛,老年痰喘等。国内外学者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相关研究报道,但主要局限在挥发油、游离脂肪酸、微量元素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因此,本文对黄瓜子的化学成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黄瓜子为富油性种子,为确定黄瓜子脂肪油中的脂肪酸组成,我们采用石油醚提取脂肪油,依据《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GB/T17376-2008)进行皂化和甲酯化,按照《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GB/T17377-2008)确定脂肪酸的组成及相对含量。取4.4kg黄瓜子,粉碎后过60目筛,加入14.4L石油醚回流提取,每次2h,重复提取3次,合并3次提取液,减压回收溶剂,得到深金黄色、澄清透明的脂肪油1.16kg,得率为26%。取脂肪油0.5g,置于250mL三角瓶中,加入2%氢氧化钠甲醇溶液8mL,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回流5-10min,至油滴消失为止。加入三氟化硼甲醇溶液9mL回流2min,加入正庚烷4-8mL回流1min,从恒温水浴锅中取出三角瓶,加入饱和氯化钠溶液,吸取上层正庚烷液,加入无水硫酸钠,以吸取微量水分,过滤,得到脂肪酸甲酯化样品。分别将脂肪酸甲酯化样品和37种脂肪酸甲酯标准混合溶液,使用以下色谱条件下进行分析:Agilent DB-23毛细管色谱柱(60m×0.251mm,0.25μm,交联键合固定相,含50%氰丙基),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80℃。程序升温过程:初始温度130℃,持续1min,以6.5℃/min的升温速率至170℃,以2.75℃/min的升温速率至215℃,保持12min;再以4℃/min的升温速率至230℃,保持50min,检测结束;载气为氮气,进样器:温度270℃,分流进样,分流比50:1,进样体积为1.0μL。通过与37种脂肪酸甲酯标准混合溶液气相色谱图分析对比,共鉴定出9种脂肪酸,并根据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结果为肉豆蔻酸(0.12%)、棕榈酸(12.04%)、棕榈油酸(0.09%)、十七碳酸(0.06%)、硬脂酸(5.64%)、油酸(6.95%)、亚油酸(74.40%)、α-亚麻酸(0.51%)、花生酸(0.19%),其中,棕榈油酸、十七碳酸、花生酸、α-亚麻酸系黄瓜中首次报道。取黄瓜子脂肪油1.13kg,加入5%(w/v)氢氧化钾甲醇溶液10L,在恒温水浴中加热回流3h后,减压回收溶剂,得到黄白色皂状物,蒸馏水将其溶解,依次用5000mL,2500mL,2000mL,2000mL乙酸乙酯萃取4次,合并乙酸乙酯层,用水洗至中性,加适量无水硫酸钠脱水,静置过夜,滤过,回收乙酸乙酯,得到不皂化物122g,得率为2.8%。该不皂化物经过硅胶柱色谱法、制备型高效液相分离法进行分离,通过IR、MS和NMR(1H、13C)的波谱解析,并与对照品进行薄层色谱的对照,确定了2个五环三萜类及4个植物甾醇类化合物,分别是栝楼仁二醇、异栝楼仁二醇、菠菜甾醇、24-乙基胆甾-7,22,25-三烯醇、燕麦甾醇以及24-乙基胆甾-7,25-二烯醇,其中,栝楼仁二醇和异栝楼仁二醇系黄瓜中首次报道。常见中药材瓜蒌,系葫芦科栝楼属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或双边栝楼Trichosanthes 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清热涤痰,宽胸散结,润燥滑肠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浊黄稠,胸痹心痛,结胸痞满,乳痈,肺痈,肠痈,大便秘结等。该植物分布范围较广,经济效益较大,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瓜蒌容易遭受霉变和虫蛀,在仓贮过程中,常见的害虫为印度谷螟,危害较大。目前,如何避免瓜萎在贮存过程中被虫蛀,已经成为医院药房和中药饮片企业面临的难题之一。通常情况下,药材自身含水量高,贮藏保管过程就容易虫蛀、霉变,造成品质的下降。因此,本文对瓜蒌的含水量进行了测定,对11个不同来源、不同受害程度的瓜蒌样品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中的水分测定法进行测定,样品含水量介于5.68%-9.77%的范围中,未见明显更高或更低的现象。对于遭受印度谷螟危害程度不等的瓜蒌样品,水分含量均低于10%,该结果低于一般药材含水量应在11%~13%的要求范围。水分含量如此之低,却依旧容易遭受印度谷螟的为害,说明引起印度谷螟为害的情况与瓜萎含水量的高低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该研究为瓜蒌仓贮方法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提示我们在瓜蒌仓贮和流通期间,应该更多地从避免印度谷螟的入侵及其生理活动规律等方面入手。为了避免印度谷螟的侵害,我们探讨了不同包装材料、不同处理方法下,瓜蒌的酸败率及遭受印度谷螟为害的情况。本文对已轻微遭受印度谷螟为害的瓜蒌采用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6种不同的包装材料及4种不同的包装方法进行包装后,贮存一年,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中酸值测定法对83个样品进行了测定,并参照《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GB2716-2005)对植物原油酸值<4mg KOH/g的规定,当酸值高于4时即被认为出现了酸败变质。得出的结果是:未做处理的瓜蒌、钴60照射、微波中火50s和80℃干热1h的处理方法下,其酸值合格率分别为42.86%、42.86%、60.00%、23.81%,未被虫蛀合格率分别为68.25%、75.40%、76.67%、73.81%;使用铝塑复合膜、厚塑料袋、BOPP//PE复合膜、薄塑料袋、无纺布带、牛皮纸袋6种包装材料,其酸值合格率分别为70.00%、75.00%、25.00%、0%、0%、0%,未被虫蛀合格率分别为94.17%、95.00%、100%、4.44%、50.00%、33.33%;采用真空包装、添加CO2包装、A1P熏蒸、加干燥剂包装以及普通包装的样品酸值合格率分别为66.67%、50.00%、62.5%、18.75%、26.09%,未被虫蛀合格率分别为98.61%、74.96%、74.96%、71.88%、62.32%。从而得出:对瓜蒌采取微波照射、厚塑料袋或铝塑复合膜包装,并真空处理的包装过程,可达到好的防虫贮存效果。选取己轻微遭受印度谷螟为害的切丝瓜蒌样品作为实验材料,对微波处理的条件和包装材料进一步筛选,分别以微波技术的高火、中火、低火为处理方法,以厚塑料袋、铝塑复合膜、BOPP/PE复合膜为包装材料,每种包装材料取12袋,每袋250g切丝瓜蒌样品,在真空或非真空条件下进行包装封口处理,经过夏季5月-7月长达3个月的贮存,然后进行酸值测定,并对虫蛀情况进行统计,结果认为,微波高火处理后的各个包装均未被虫蛀,但酸败率高达67%;微波中火处理后的各个包装均未被虫蛀,且未酸败;微波低火处理后,真空包装的样品未见虫蛀的现象,非真空包装的样品出现现象,且虫蛀样品的酸值显著升高。由此可知:瓜蒌样品经微波中火50s处理、使用厚塑料袋或铝塑复合膜包装,并以真空贮存,能够达到最好的防虫贮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