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尼尔·德龙达》是英国19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乔治·艾略特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与她之前的作品相比,《丹尼尔·德龙达》探讨了更广泛的哲学、政治和伦理命题,包括民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帝国和世界主义等。然而自小说出版伊始,不同时代的评论家总是将这本书割裂开来,这违背了作者的本意:小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部分都是和另一部分有机联系起来的。关于《丹尼尔·德龙达》的研究,一部分评论家从新批评方法入手分析其艺术形式和人物刻画,得出小说是由两个不同的部分--“英国部分”和“犹太部分”--松散联系起来的结论。后来的研究也因此一脉相承,研究民族认同、犹太身份的学者只关注主人公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了其他英国人角色研究女性主义、帝国主义的学者则只对女主人公和她丈夫之间的权力关系感兴趣。然而,不管是民族主义还是帝国主义都不是贯穿整部小说的主题。本篇论文便是结合作者的本意,将小说视作一个有机整体,从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处寻找灵感,试图读出一个能统领全文的中心思想。本论文借助当代哲学家瓦米·安东尼·阿皮亚对世界主义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德龙达选择成为世界主义的爱国者的深层含义,通过剖析梅里克一家接纳犹太女孩米拉的伦理意义,旨在论证艾略特在《丹尼尔·德龙达》中同时触及了民族认同和世界认同。她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对自己的民族和这个世界负有责任,也就是一种有差别的世界主义。本论文认为在小说中,统一稳定的民族身份对于具有双重身份,或者压根就没有身份的流散族群来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帮助他们定义和实现自我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乔治·艾略特拥抱了民族主义而放弃了世界主义。因为通过进一步对比分析格温多琳和梅里克一家对于他者截然不同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批判了前者所代表的民族自恋症,同时认为无条件接纳欢迎他者才是生活在19世纪高傲自恋的英国人的出路,在这种意义上,小说具有浓厚的世界主义色彩。但是,在作者嘲讽德龙达同情心泛滥并最终让他成长为一个具有世界主义情怀的爱国者时,艾略特也批评了世界主义的无差别性。对于德龙达来说,虽然他将自己首要的责任和关怀献给他的家庭和犹太同胞,但是他也并没有摒弃对其他民族宗教人的责任和同情。因此,本论文认为,在《丹尼尔·德龙达》中艾略特将个人对本民族和对全世界的认同与责任调和了起来选择与自己的同胞站在一起去完成自己对于民族国家的责任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敌对其他族群,这样的一种观念也超越了长期以来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