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包含中国古代哲学、伦理、文学、艺术、科技等内容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遗产。学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学教育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思想,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历史学科在推动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文化史一直是中学历史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史教学在内容选择、体系编排、价值评价取向、教学方法等方面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新世纪初的历史课程改革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勃兴,文化史地位得到提升,传统文化史教学在以上几个方面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2004年以来的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和教材改革,提升了传统文化史的地位,通过在文化史教材结构、体系、内容等方面的变革,提高了传统文化史教学的实效。但是,长期以来,传统文化史教学一直是历史教学当中难度最大的部分,文化史内容繁杂抽象,存在大量的专业化知识,讲解难度大。课改之后,在新的课程体系下,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比如模块分割、缺少历史学科特色、与初中教材有大量重复等问题。在具体的一线教学中,很多文化史教学课即没有讲出传统文化的味道,也没有体现出历史学科的特色,使得文化史教学停留在很肤浅的识记层面,文化史教学的抽象和枯燥,也使得学生对文化史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影响了学习效果。本文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和新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教材的比对分析,说明了新世纪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以来中文化史部分从选修变为必修、体系从通史型变为专题型、知识由分散变的集中、内容选取从囊括变为精选、教材由单个版本变为多个版本的变化与进步。同时针对模块化专题式的教材体系使文化史内容割裂,缺少历史学科特色、内容繁杂抽象、存在与初中重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地教学策略,包括强化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挖掘思想文化背后政治经济动因;处理好文化史的史与论的关系,提炼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清晰地梳理文化发展线索,探讨文化发展动因和规律等一些具体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使得文化史教学既能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韵味,要能体悟历史学科的理性与厚重,体现出文化史课堂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历史特色,这对一线教师更好地开展文化史教学,对高中学生更好地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实际地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