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鼻咽癌(NPC)为我国多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90%以上的NPC为未分化癌,所以相对于其他的头颈部肿瘤,鼻咽癌对化疗较敏感,这也使放疗联合化疗成为局部晚期鼻咽癌标准的治疗模式。对于复发或远处转移的NPC,化疗是主要的甚至是仅有的治疗方法。随着化疗重要性的凸显,新的抗肿瘤药物被持续的研发和使用,然而在临床运用时仍然发现化疗药物具有自身的限制性——抗药性和药物毒性反应,这阻碍了化疗药物的临床运用和疗效,同时也降低了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降低化疗药物毒性反应,保护机体免受损伤,同时减小抗药性是保证恶性肿瘤患者治疗正常进行的前提。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针灸的各种临床治疗方法对癌症化疗方面均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但是,人们对中医药在癌症的运用上进行了思考,发现治疗缺乏创新性,无法真正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并且提出中医治疗应该彰显个体化特色。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针灸大师俞云教授利用切脉针灸辨证治疗各种晚期癌症,并取得可喜的成就。目的:本研究以切脉针灸治疗NPCⅢ、Ⅳa期中行诱导化疗的患者为切入点,通过全身切脉,整体辨证,利用脉象的变化指导临床上辨证准确性;同时运用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症状评分、体力状况评分等量化评分,统计分析来评价切脉针灸对鼻咽癌化疗患者增效减毒的作用,并且也为切脉针灸治疗NPC化疗患者提供更客观的疗效评价指标,还为中医特色疗法结合现代治疗技术在疑难疾病中的运用提供一种方法和新思路。方法:拟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40例首次确诊为鼻咽癌Ⅲ、Ⅳa期的患者,以就诊的序号对应事先设计好的随机信封序号,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同时以诱导化疗方案,化疗周期为21天/疗程*2次,实验组联合采用切脉针灸的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为:每周切脉针灸3次,每次留针40分钟,21天/疗程,共2疗程,每组20例。治疗前后评估一般情况、症状、瘤体大小、体力状况(KPS评分)、相关的生化指标——包括:三大常规(血、尿、便)检查,心电图,肝功能(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切脉针灸对鼻咽癌化疗患者的疗效。结果:1.减毒主要疗效判定指标中化疗前后毒副反应分度标准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一程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但二程化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2.减毒增效疗效判定指标中患者的体力状况、临床症状疗效判定采用等级秩和检验方法,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增效主要疗效判定指标中瘤体变化通过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待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切脉针灸对于瘤体大小变化不明显,无法判定出切脉针灸对化疗增效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的大样本实验,但切脉针灸能减小化疗急性及亚急性毒副反应,积极改善患者的体力状况,减轻患者症状,达到对化疗减毒的效果。而且切脉针灸安全可靠、无副作用的同时,辨证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当然,本试验对照组的设计可在加大样本量后进一步加强,研究的深度也可以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