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重景观视角下《血色子午线》中的伦理选择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y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色子午线》是美国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代表作之一,在《纽约时报》评选的“近25年美国最佳小说”中名列第三。小说以一个无名无姓的少年为主人公。他首先跟随以格兰顿为首的头皮猎人在美国西部地区大肆屠杀印第安人,而后人性逐渐萌生,开始质疑暴力并放弃杀戮,最终成长为拥有伦理意识的成人。本文借用了景观的视角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探讨男孩伦理意识的产生,并认为男孩的伦理选择受景观转变所影响。本文截取了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景观,即以荒原,索诺拉沙漠,蚀痕为代表的地理景观,以酒馆,教堂,仪典为代表的文化景观和以白痴,老妪,小女孩为代表的社会景观,来分析少年的伦理选择过程。在地理景观中,少年的兽性因子压制了他的人性因子,导致他的思想和行动受控于兽性因子;在文化景观中,少年的兽性因子逐步消解,人性逐步萌生;在社会景观下,少年主动帮助受伤的同伴,开始反思暴行。随着人性因子的成熟,男孩完成了自己的伦理选择。本文主要由以下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引言主要介绍科马克·麦卡锡及其著作,并对国内外关于《血色子午线》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意义进行综述。第二章主要分析地理景观中蛮荒世界的伦理意义。荒野、索诺拉沙漠和蚀痕是格兰顿一伙执行动物界丛林法则的场所,体现了兽性因子对人性因子的压制。第三章主要分析文化景观中人性的逐步萌生。在文化景观的影响下,少年内心中的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展开对抗。酒馆、教堂和仪典等景观触发了他的伦理意识。第四章主要分析少年如何在社会景观中完成伦理选择。面对暴力与伦理的纠葛,主人公克制原欲,其伦理意识走向成熟。第五章是结论,即景观见证了主人公从荒野走向文明的全过程,帮助他在身体和精神上完成了从“少年”到“成人”的双重成长之旅。
其他文献
目的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钙黏蛋白、波形蛋白、β-联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运用免疫荧光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体外培养的
目的:探索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无功能垂体腺瘤切除术后皮质醇水平及激素替代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连续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就诊于南昌大学第一附
利用1961~2010年全国台站观测资料中逐日平均降水资料,及同期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统计方法,研究分析了南亚高压东脊点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对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区域降水
以检验项目为载体,实施免疫学检验课程改革,打破了原课程"免疫学基础→免疫学技术→临床免疫检验"的教学顺序,使学生在学习免疫学检验项目的同时,掌握相关免疫学基础知识和免
随着我国电力运营机制的改革,发电、输电、配电、售电逐步分离,形成了电力市场自由竞争的局面。电力市场的建立对电网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电网规划将面临许多不确
本文以前列腺癌(PCa)患者血清为研究对象,采用quantitative RT-PCR(qRT-PCR)方法分析了3个肿瘤相关mi RNAs分子(miRNA-141、mi RNA-152、mi RNA-221)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了
党建是当前企业的重大课题,提高企业党建质量,以党建促进企业实现有效治理是时代对企业党建提出的更高要求。文章以广西建工集团五建华中公司党建模式为例,论述其打造党建品
目的和意义:随着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和治疗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的研究虽多,但如何对子宫内膜癌进行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仍进
大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3个方面:大学环境、大学秩序、大学风气,这三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硬到软。比较而言,我们更应看重后者,也就是看重风气。大学文化最好表现是
从汉语句法分析中关于特殊成分的不同学术观点出发,针对独立语的表义类型从话语实现的交际功能和结构功能角度进行了重新探讨,为从言语交际角度理解和运用独立语成分提供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