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纪之交,西方建筑学理论译介的丰富,媒介的图像传播,以及开发商千奇百怪构思的推波助澜,使得城市面貌和建筑形式达到从未有过的自由和芜杂。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发展的百年历程提供了建筑学理论和形式积累的土壤。同样,百年的“现代性”进程对中国知识界普遍影响,又使知识人惯于以西方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为规范,批评自己的传统与社会。在“中国-西方”、“传统-现代”二元对立的语式中,寻找个体重新认识中国问题的标准。正是在这样合适的理论与社会文化环境中,“文人建筑师”这一群体得以出现。
“文人建筑师”是基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文人与现代主义建筑师职业的身份重叠,这一重叠决定了建筑师需要在理论建构和建筑学实践中融合地域传统与西方建筑学理论。由于在当前自称“文人”的建筑师仅属个别现象,本文“文人建筑师”的界定部分来自于对这一具体现象中典型人物的观察和描摹。
考察“文人建筑师”这一现象的意义所在,需要综合建筑学学科领域及学科外的知识来分析建筑师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建筑和文学、绘画、诗词,都是建筑师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体验方式和对这些关系所选择的不同表达方式。以此为基点,将能够探究建筑师建筑创作中体现出的文人性以及在演绎文学、绘画、诗词、园林中闪现的诸多建筑思想的片段,同样也旨在明辨建筑师在自我阐释中对传统借鉴的真实价值。
通常的建筑实践将传统借鉴为符号或装饰,“文人建筑师”的借鉴方式有望突破普遍的建筑师与传统的隔阂。他们依据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建筑学理论建构的阐释与方法论,能够映射在其建筑作品中,产生很多有原创力的建筑空间;他们借鉴传统的方式尽管新意十足,但运用至建筑实践中,由于缺乏对新的当代技术与材料的理解运用,出现诸多纰漏。需要强调的是,“文人建筑师”在作品中尚不能够践行新技术手段和新材料的运用,事实上只有将建筑建造活动架构在时代科技成果上,才能对行业设计提高有大的影响、促使更多人投入实验或享用成果。
本文将这一群体放置在二十世纪现代建筑学发展的时间背景中、放置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园林的空间背景中,与当代最普遍的实践相比较、与古代文人的建筑和建造行为相比较,最终得出超越现象、具有规律意义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