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疏离感的定义、维度、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测评工具的总结分析,获得了疏离感的定义:大学生在与周围的人、社会、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中,由于不能进行正常的处理周围关系而出现远离,由此大学生产生的孤独、抑郁、无能为力等消极情感。本研究根据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实证标准编制了《大学生疏离感问卷》,并对该问卷的结构进行了验证,确定了量表具有人际疏离、社会疏离、无能为力和自我疏离四个维度。该问卷的编制完全按照心理测量学的标准,经过了专家内容评定、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以及信度检验即同质性信度和分半信度检验,确保了量表的项目以及测量结果的稳定性。通过文献推导、访谈研究获得的实证标准、验证性因素分析确保了量表的结果效度,专家评定确保了量表的内容效度,通过疏离感与抑郁自评量表(SDS)校标之间的相关研究,确保了量表的预测效度,使该量表成为测量大学生疏离感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大学生疏离感量表》的施测,研究还获得了有关大学生疏离感的发展特点,研究发现高年级的大学生的疏离感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而女大学生的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女大学生的总体疏离感以及人际疏离、自我疏离程度越高。本研究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同时给出了一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希望社会更多的关注大学生,也希望大学生能多与人交流并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另外,本研究还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效能、家庭功能与疏离感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了家庭功能在大学生自我效能与疏离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大学生自我效能对疏离感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家庭功能在这种预测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越低,也反映出其较低的家庭功能水平,而低家庭功能水平又进一步反映出其较高的疏离感水平;反之,大学生的自我效能越高,也反映出其较高的家庭功能水平,而高家庭功能又进一步反映出其较低的疏离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