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铁路是沙俄根据《中俄密约》在东北修建的铁路。该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以哈尔滨为枢纽,是沙俄侵略东北的工具。十月革命后,俄国根据自身利益需求发表两次对华宣言,表示无条件归还中东路,但未能兑现。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中俄两国于1924年签订了《中俄协定》和《奉俄协定》,使苏联再次获得了中东铁路的管理权。在具体的人事安排上,苏联违背协定,种下了冲突的根源。在后续的会议中,中俄间上演了一场“苏退”与“奉进”的斗争,奉苏矛盾进一步加深。1929年7月10日,哈尔滨当局搜查苏领事馆,引发了中东路事件。该事件发生后,中苏断交,并引发了边境冲突。对此,中国东北防俄军进行了英勇地抵抗。全国各地区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反苏浪潮,此时东北民众也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反俄活动。 在军事方面,各地学生成立义勇军,如哈尔滨学生军、沈阳冯大义勇军、吉林东北大学义勇军以及东北边民组织的抗俄民团和敢死队。 在外交方面,民众积极开展以“作抗俄军后盾,作政府外交后盾”为主题的活动,如召开市民大会,进行演讲、游行、示威、发表通电以及成立外交后援会等反俄活动。另一方面,东北民众还积极关注中俄外交活动,他们发表对各国通电,请求国联支持;选派代表向太平洋国际会议控诉日俄侵略行径;参与调查中东路事件损失,以备对外交涉;支持莫德惠对苏交涉。 在慰藉方面,面对战争中的人员伤亡,东北民众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慰劳、救济和追悼活动。他们对浴血奋战的防俄军开展迎送活动;组织募捐,成立慰劳团;召开追悼会等活动。对遭受战争摧残的华人,东北民众也积极展开救济。 在社会评论方面,报界作为舆论界的视角和平台,不仅对中东路事件以及事件后中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还通过时评、论说、随便谈谈、演坛等栏目发表对俄主张,从民族主义立场对该事件提出看法和意见。报界也对东北民众的反俄活动进行了报道和评论。凡此种种报道体现了它对中东路事件的主流立场。 东北民众开展的反俄活动形成了鲜明的特点,即在国民政府的倡导下,形成了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形式多样的特点。东北民众之所以能够开展和参与此次反俄活动,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现实原因。 从历史上说,近代以来中国民众(特别是东北民众)的反对俄国侵略的传统代代相传。从现实条件上来看,此时东北民众的民族意识不断加强以及全国国民外交运动的推动。东北民众的反俄活动是东北人民爱国主义情怀的积极体现,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东北民众的爱国意识和参与外交活动的能力。在这次活动中,民众的反侵略思想和实践得以丰富,为后来的抗日斗争奠定了基础。东北民众的所开展的反俄活动,是他们面对外来侵略下的积极应对,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深刻体现,也应该是国民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