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法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是欧洲大陆上与中国政经关系十分密切的两个国家,其对华政策对于中欧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法两国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在法国外交上地位特殊;中德关系则向来由较强的经济联系所定义。在默克尔与萨科齐的执政时期,德法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以往战略的同时,分别经历了由中左翼政党向中右翼政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其对华政策显现出政治、外交、经济、全球战略各个层面上的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深刻地影响着德法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及其在欧盟与全球背景下的政治互动。本文希望在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德法对华政策的“比较分析”)相对稀缺的现状下,对“默-科齐”(Merkozy)时期的德法对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时期德法对华政策有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这个研究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 通过结合一手材料如德法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和政客自传,以及二手文献如专栏评论、学术研究、媒体新闻等资源,本文参考了中文、英文、法文及德文文献,试图通过政策比较的方法,对该时期的德法政策进行比较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分析。首先分别陈述默克尔和萨科齐时期两国对华政策,再逐项比较其在具体议题上的差异。 德国对经济政策的倚重明显多于法国,较之法国的经济保护主义,德国在对华贸易方面更倾向自由贸易,这与两国的对华贸易量和贸易结构有关。在政治与外交层面,尽管两国在欧洲价值上有一致认同,然而其在西藏、人权等问题上的摇摆反而使中国在中欧双边关系中占据了主动,造成这种政策差异因素的因素来自两方面,包括内在因素,如国家历史、政治文化、政体结构、决策机制、经济管理等;以及外在因素,如美国对欧盟及北约成员国的影响、亚太地区的局势以及欧盟自身内部政策趋同的走向。 在此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期待本文能够较为全面解读德法对华政策差异的原因的目的,并说明这样的差异对中-德和中-法双边关系,以及中欧双边关系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