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法对华政策——“默-科齐”时期的比较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shingal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法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是欧洲大陆上与中国政经关系十分密切的两个国家,其对华政策对于中欧关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中法两国长期以来都是重要的“战略伙伴”,中国在法国外交上地位特殊;中德关系则向来由较强的经济联系所定义。在默克尔与萨科齐的执政时期,德法对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以往战略的同时,分别经历了由中左翼政党向中右翼政党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其对华政策显现出政治、外交、经济、全球战略各个层面上的不同之处,而这些不同之处深刻地影响着德法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及其在欧盟与全球背景下的政治互动。本文希望在关于该领域的研究(德法对华政策的“比较分析”)相对稀缺的现状下,对“默-科齐”(Merkozy)时期的德法对华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时期德法对华政策有何不同以及为何不同”这个研究问题做出尝试性解答。  通过结合一手材料如德法政策文件、领导讲话和政客自传,以及二手文献如专栏评论、学术研究、媒体新闻等资源,本文参考了中文、英文、法文及德文文献,试图通过政策比较的方法,对该时期的德法政策进行比较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分析。首先分别陈述默克尔和萨科齐时期两国对华政策,再逐项比较其在具体议题上的差异。  德国对经济政策的倚重明显多于法国,较之法国的经济保护主义,德国在对华贸易方面更倾向自由贸易,这与两国的对华贸易量和贸易结构有关。在政治与外交层面,尽管两国在欧洲价值上有一致认同,然而其在西藏、人权等问题上的摇摆反而使中国在中欧双边关系中占据了主动,造成这种政策差异因素的因素来自两方面,包括内在因素,如国家历史、政治文化、政体结构、决策机制、经济管理等;以及外在因素,如美国对欧盟及北约成员国的影响、亚太地区的局势以及欧盟自身内部政策趋同的走向。  在此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期待本文能够较为全面解读德法对华政策差异的原因的目的,并说明这样的差异对中-德和中-法双边关系,以及中欧双边关系产生的影响。
其他文献
“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一部法律要实现其制订目的,必须要有相应的执行机制相配合。法律执行机制包括公共执行与私人执行。这两种执行机制在公法与私法的领域中,处于不同的
In the context of disillusionment with the effectiveness of foreign aid, this paper looks at how Chinas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cooperation with resource rich c
通过观察和测定变温层积处理过程中华重楼种子胚形态发育进程和体内SOD,POD,CAT,MDH,G-6-PDH 5种酶活性的变化,探究华重楼种子从休眠状态到解除休眠状态过程的酶调控机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