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动机理论研究的新趋势,成就目标理论关注从社会认知角度来描述个体能力。传统上,学者提出了成就目标定向的两大类别:掌握目标定向和成绩目标定向。后来,学者将成就目标定向区分为三类:掌握目标定向、成绩接近定向和成绩回避定向。三分法是目前成就目标定向理论中较为成熟的,也是本研究所采纳的分类。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学业成绩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然而,鲜有研究者就成就目标定向与外语成绩的关系进行研究。同时,在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成绩关系中,可能有中介变量对其关系产生影响。因此,本研究将纳入外语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习策略作为潜在的中介变量,考察成就目标定向与外语成绩的关系。本文探讨了成就目标定向与外语成绩的关系及外语自我效能感和外语学习策略的中介效应。研究随机选取大一年级非英语专业本科全日制大学生304名,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得有效被试279人。采用成就目标定向问卷,外语自我效能感问卷、外语学习策略问卷收集被试相关信息,并采用被试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外语成绩指标。被试学生在参加本次调查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训练和相关测试。所有数据采用PASW Statistics18.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与分析。研究发现:(1)男女大学生在成绩回避目标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比女性更加倾向于采取成绩回避目标。(2)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接近定向能够显著的正向预测外语成绩;成绩回避定向能够显著的负向预测外语成绩;外语自我效能感与外语学习策略均能够显著的正向预测外语成绩。(3)外语自我效能感在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接近定向对外语成绩的预测效应中起到部分的中介效应,在成绩回避定向对外语成绩的预测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效应。(4)外语学习策略在成就目标定向对外语成绩的预测中没有起到中介作用。但是,掌握目标定向与成绩接近定向能够通过外语学习策略对外语自我效能感起到间接作用,从而影响外语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