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持续发展,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城市繁荣发展的同时,城市问题也不断出现,城市交通问题成为各城市的顽疾,严重制约着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私人小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促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城市交通问题,对于许多小汽车使用者来说,宁愿忍受高拥堵、停车难、高费用也要开自己的车,对于一些公共交通使用者,却要长时间步行才能搭上公共交通。如何促使出行者放弃小汽车转向公共交通,如何让公共交通出行更加方便,提高其可达性是最为关键的突破口。因此,迫切需要将可达性理论引入B&R选择行为中,把乘客作为核心清晰认识其出行选择需求。文章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城市自行车交通换乘机理及换乘节点优化方法研究(编号51068013)”以出行链为载体,从可达性视角研宄B&R出行行为,为城市未来规划发展B&R模式提供依据。首先,采用理论分析,从可达性视角解析B&R模式形成机理。分析“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交通模式可达性内涵,得出高自主性自行车与有限可达性公共交通结合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出行模式。接着,将乘客完成一次主要出行目的所采用的交通方式链接形成出行链。以出行链作为选择信息载体,解剖B&R各出行分段中所包含元素对B&R选择影响。同时以可达性为核心,引入个体感知经济价值和时间价值,选取出行时间和经济费用进行广义综合费用分析。然后,为充分掌握B&R出行行为,也为后续选择B&R模式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以昆明市主副城之间乘客出行调查数据为实例,交叉分析社区属性、个体属性、出行属性、方式链属性与B&R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职业、收入水平、出行目的B&R选择存在显著的差异;换乘设施供给对B&R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出发端时耗、出行段时耗;不同属性的乘客对B(Bikeh)、(Station)、R(Ride)服务特性关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最后,在各类属性与B&R之间相关性分析基础上,通过多项Logit(MNL)模型标定出性别、职业、收入水平、自有方式及使用强度、目的性质、站点易达程度、方式经济程度和快捷程度是影响B&R选择的显著变量,以此建立B&R选择MNL模型分析乘客选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