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精原细胞瘤是起源于睾丸原始生殖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大多发生于睾丸,偶见于纵隔、腹膜后及松果体等部位。精原细胞瘤的发病率不高,多见于中年男性,手术是睾丸精原细胞瘤的首选治疗方式,术后依据病理诊断辅以放疗或化疗,治愈率达到90%以上。由于睾丸精原细胞瘤对放疗高度敏感,术后辅助放疗能降低其局部复发率,使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5年生存率达到90%以上,因此,术后辅助放疗已经成为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方式。由于睾丸精原细胞瘤预后好,患者生存时间长,因此降低辅助治疗的不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成为治疗的关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放疗开始进入精准治疗时代。精准放疗能否实现,与放疗技术密切相关。螺旋断层放疗是调强放疗技术的一种,调强放疗是目前主要的放疗技术,是在三维适形放疗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的逆行运算,实现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与常规调强放疗技术不同,螺旋断层放疗通过图像引导功能、自适应功能及剂量引导三大功能实现靶区内剂量分布的高度均一性和高度适形性,同时实现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适形避让,降低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减少放射性损伤,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从而达到精准和个体化治疗的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螺旋断层放疗与常规调强放疗在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治疗中的剂量学分布,来分析探讨相关不良反应和短期疗效。第一部分IIA/II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螺旋断层放疗与调强适形放疗的剂量学比较目的:比较螺旋断层放疗(TOMO)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在IIA/II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治疗中的剂量学分布差异材料方法:收集2015-2018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IA/IIB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患者15例,对15例患者同时制定TOMO和IMRT两种放疗计划;比较两种放疗计划靶区(PTV)的适形度(CI)、均匀性指数(HI)和危及器官的受照量,包括睾丸、小肠、肝脏、股骨头、肾脏等的最大剂量(Dmax)和平均剂量(Dmean)以及全身Dmean和脊髓Dmax。结果:比较TOMO计划与IMRT计划的V30.6,结果示无显著差异(P>0.05)。TOMO计划的适形度高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MO计划的均匀性指数低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MO计划睾丸Dmax和Dmean、小肠Dmax和Dmean、肝脏Dmean低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IMRT相比,TOMO计划的全身Dmean、股骨头Dmax和Dmean、肝脏Dmax、肾脏Dmax和Dmean、脊髓Dmax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而言,TOMO和IMRT均能符合处方剂量要求,且两种放疗技术的全身平均受照射剂量无显著差异,但TOMO的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显著优于IMRT,且在不影响靶区剂量的同时,能使睾丸、肝脏、小肠等重要危及器官的受照射量更低。第二部分螺旋断层放疗在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中的不良反应和短期疗效比较目的:分析探讨螺旋断层放疗(TOMO)在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中的不良反应和短期疗效。材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收治的病理诊断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患者42例,其中TOMO治疗组21例,IMRT治疗组21例,放疗剂量均为为30-36Gy。每四周复查一次胸部和全腹部增强CT、颈部腹部彩超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包括甲胎蛋白,乳酸脱氢酶,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根据检验检查指标结果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入组的4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放疗,其中TOMO组经治疗后达到:13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无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有效率(RR)为76.2%,疾病控制率为100%;IMRT组经治疗后达到:12例完全缓解(CR),3例部分缓解(PR),6例稳定(SD),无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有效率(RR)为71.4%,疾病控制率为100%。两组之间的RR无统计学差异(χ2=0.123,P>0.05)。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均能达到100%。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主要为血液学毒性、急性胃肠道反应和急性放射性肠炎,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两组之间的血液学毒性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OMO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OMO和IMRT在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中的短期疗效相当,但TOMO的急性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因此TOMO可以作为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疗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