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变应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E介导的介质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流鼻涕、鼻痒、打喷嚏等症状,属于中医“鼻鼽”的范畴。目前,变应性鼻炎流行率有全球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国外,调查显示14%的成人曾被诊断患有变应性鼻炎,有些国家自报患病率高达45%。在国内,对11个城市调查显示变应性鼻炎自报患病率为8%-21.4%,由于部分变应性鼻炎患者可能从未就诊和治疗过,故该发病率可能低于实际发病率。变应性鼻炎可引起或并发中耳炎、气管和支气管炎、哮喘和眼结膜炎等疾病,已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应性鼻炎发病的免疫学机制经典的认识是由于少量的变应原进入机体,诱导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导致Th2细胞增加,Th1细胞降低,使Thl/Th2的失衡,从而引发变应性鼻炎。对于Th1/Th2失衡的检测,临床上较常用的指标为血清中Thl、Th2所分泌的细胞因子的水平,而最常用的是血清IL-4、IFN-γ的水平,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IL-4、IFN-γ主要表现IL-4升高,IFN-γ降低。目前,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机治疗,主要以纠正Th1/Th2的失衡为目的,但存在费用昂贵等问题。针灸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如样本量少、无随机化对照设计等循证医学要求的条件且大多数临床研究尚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水平,对其机制研究的较少,因此对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机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十分必要。目的:本研究拟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利用针刺干预变应性鼻炎动物模型,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变应性鼻炎模型组和西药干预组进行对照,研究针刺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IFN-y及鼻粘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寻求针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可能机制,为针灸治疗变应性疾病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动物造模:(1).造模组36只SD大鼠:参考章如新有关大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研究中的造模方法,并作相应的改良,具体方法如下:①基础致敏:每只大鼠予由OVA0.3mg+氢氧化铝30mg+生理盐水1ml制成的混悬液,腹腔注射,隔天1次,共7次。②激发阶段:腹腔注射OVA结束后第二天即正式实验开始第15天开始激发,每只大鼠予5%OVA50u1滴鼻/(侧·日)和1%OVA超声雾化吸入5min,连续7天。(2).空白对照组12只SD大鼠:用生理盐水代替OVA,余时间、方法同模型组。2、造模评价:采用症状评分法。末次激发后,造模组36只SD大鼠中均出现明显的抓鼻、打喷嚏、流鼻涕症状,症状总分为5.58±0.77,每只大鼠症状评分均大于5分,空白对照组大鼠只出现轻微喷嚏、抓鼻等症状,症状总分为2.00±0.60,每只大鼠症状评分均小于5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9)。表明36只大鼠造模基本成功。3、动物分组:造模成功的36只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3组,即:针刺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模型组。3组大鼠在症状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以上3组连同空白对照组,共4组48只大鼠进入下一步实验。4、干预:(1).针刺组:采用环球牌一次性针灸针,规格为0.18×13mm,安抚大鼠后,左手按压大鼠,食指和中指置于穴位两侧,绷紧穴位处皮肤,右手持针,快速垂直进针,针身进入约1/2,10min捻转1次,采用提插捻转平补平泻针法,行针1min,共留针30min,每天1次,共10天。(2).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喷鼻,双侧鼻孔每只鼻孔每次喷入约50μg,每日1次,共10天。(3).模型组:予生理盐水滴鼻,双侧鼻孔,每只鼻孔每次滴入约50μg,每日1次,连用10天。(4).空白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干预。5、观察指标:血清血清IL-4、IFN-γ水平,鼻粘膜病理改变及鼻黏膜超微结构改变。6、结果:(1).IL-4: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IL-4的水平依次是12.27±1.49Pg/ml,38.84±2.45Pg/m1、26.18±1.57Pg/m1、32.94±1.81Pg/m1,四组间差异显著(P<0.001)。组间比较显示:模型组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与针刺组均低于模型组,但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高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水平升高,针刺和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中IL-4均有抑制作用,但糖皮质激素效果更明显。(2).IFN-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针刺组大鼠血清中IFN-γ水平分别是40.03±1.85Pg/ml,21.86±1.50Pg/ml、35.17±1.30Pg/ml、30.36±1.47Pg/m1,四组间差异显著(P<0.001)。组间比较显示:模型组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与针刺组均高于模型组,但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低于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和糖皮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中IFN-γ均有促进作用,糖皮质激素效果更明显。(3).鼻黏膜病理观察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光学显微镜观察:空白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75±0.25个,模型组为11.17±0.68个,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为1.67±0.31个,针刺组为3.00±0.35个,四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但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提示糖皮质激素能有效降低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数量;针刺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低于模型组,但高于空白组和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提示针刺可以降低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但效果不如糖皮质激素明显。(4).鼻黏膜超微结构在透射电镜下:①空白对照组:鼻黏膜上皮细胞结构完整,表面有大量粗细均匀、排列整齐的纤毛及微绒毛,未见黏集、倒伏及脱落。纤毛内微管排列整齐、清晰。胞质内见丰富的线粒体、内质网及高尔基体等。线粒体脊平行排列,与长轴垂直,腔内基质密度中等。粗面内质网丰富,呈板块状排列。细胞间连接正常。②模型组:黏膜上皮破损,纤毛、微绒毛数量较少,大小不一排列稀疏、不规则,黏集、倒伏及脱落明显。纤毛肿胀,微管结构紊乱。细胞核变形,固缩。细胞质膨出,细胞器退变、空泡化。线粒体、内质网数量减少、肿胀,线粒体脊消失。杯状细胞增生。细胞间连接面不规则,可见膨大。③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组:黏膜上皮基本完整,未见破损,纤毛、微绒毛排列较均匀,未见黏集、倒伏及脱落。细胞器结构基本完整,细胞连接正常。④针刺组:黏膜上皮较为完整,偶见破损,纤毛、微绒毛数量较多,排列较规则,可见黏集、倒伏现象,但脱落现象不明显。线粒体、内质网结构完整,见少量细胞器退变、空泡化,细胞间连接基本正常。7、结论:(1).针刺能有效降低变应性鼻炎大鼠血清IL-4水平、升高IFN-γ水平,说明针灸可以纠正变应性鼻炎大鼠Th1/Th2的失衡,这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针刺能有效减少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改善上皮损害,说明针灸对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的病理损害有缓解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纠正Th1/Th2失衡,使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降低,从而改善上皮损害。(3).针刺对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不如糖皮质激素明显,可能是因为造模后大鼠变态反应较为剧烈,针刺通过免疫调节需要较长时间,也可能是两者介导炎症的机制不一样,也可能存在操作上的问题,但具体原因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