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协报》由张复生于1918年6月10日在长春创办,1919年11月10日由长春迁至哈尔滨,1937年在哈尔滨特务机关的强迫操纵下与《滨江时报》、《哈尔滨公报》合并,从此淡出民众的视线。在现代《国际协报》是在哈尔滨出版时间较长,社会影响较大的民办报纸。《国际协报》以它鲜明的立场和具有独特魅力的副刊得到读者的青睐。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国际协报》以连续多篇刊登针对此事变的社评,表明立场,受到读者的热捧,1932年复刊后的《国际协报》更是以它独特的求生存方式在夹缝中生存下来。本文以1931年——1937年的《国际协报》作为研究对象,从新闻史学角度出发,分析了该报在东北沦陷时期的历史及行业发展背景,通过社会学的调查研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1931年——1937年间《国际协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战争报道、时政报道、社会新闻、副刊及广告所呈现出来的东北社会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对《国际协报》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活跃发展文学阵地等特色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国际协报》的历史贡献和对现代报纸的启示对《国际协报》进行定位分析,充分肯定了《国际协报》在东北新闻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力图将该报置于复杂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围绕着报纸和报纸背后复杂的历史情境铺展开来,力图以新闻学角度全面分析并展现1931年—1937年间《国际协报》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