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理论以及心理空间理论,讨论了现代汉语预期语义系统,考察了预期范畴与非现实、示证、情态以及反事实范畴之间的关系,重点探讨了现代汉语预期范畴的表达形式,并对四个典型的预期表达形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现代汉语预期语义系统,深化了对预期以及现代汉语预期范畴的认识。本文共分8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意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研究方法,并对语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回顾了心理学和语言学对预期的研究,分析了他们的联系与区别,并认为语言学中预期的研究是借鉴心理学关于预期的相关研究来展开的。本章介绍了现代汉语预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并对现代汉语预期研究的成就与不足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已有的现代汉语预期研究及其发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文章进一步分析了预期的几种定义及其类型,指出了这些定义共同包含的基本要素,并把预期定义为“说话人或者主语对句子表达的命题或者事件所表现的’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主观态度。”在对预期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之后,本文把预期分为顺预期和反预期两个下位范畴,并讨论了预期与非现实中认识论模式的对应关系以及预期与示证、情态和反事实这三个与非现实密切相关的概念之间的关系,希望由此深化对预期范畴本质的认识。第三章分析了现代汉语预期的表达形式,并借鉴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理论,确定了现代汉语典型的预期表达形式,主要包括果然、果真、竟然(竟)、居然、偏偏(偏)、反而、却、不料、不想、没想到。文章还进一步对预期表达形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了归纳和概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考察了“果然”、“竟然”、“不想”和贵阳方言“把1”这四个预期表达形式的句法及其顺预期或者反预期的语义特征。在对每一个形式进行研究时,角度有所不同。因为预期和情态与非现实的三种模式呈现出互补对应的关系,本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考察了典型的多义情态动词与顺预期表达形式“果然”和反预期表达形式“竟然”连用时情态语义解读的不均衡现象,并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对情态动词和预期表达形式连用时情态语义表达的不均衡现象进行了统一的解释。此外,第六章侧重考察了反预期表达形式“不想”的词汇化过程,第七章讨论了贵阳方言特有的反预期表达形式“把1”的主观性的表达功能,并从心理空间建构的角度对“把1”反预期语义的产生和识解过程进行了解释。第八章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论点进行了归纳,并指出了本文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