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铅硐山铅锌矿的原矿矿物组成、共生矿物之间的嵌镶关系、主要矿物结构构造及铅、锌单矿物组成等工艺矿物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该矿具铅低锌高、铅细锌粗、矿物组成单一的特点。原矿铅、锌有部分被氧化,属混合铅锌矿石。 文章肯定了原生产工艺先铅后锌的原则工艺流程,明确指出了原生产工艺流程存在的主要问题:铅精矿品位不高而含锌偏高,铅、锌金属回收率偏低;铅浮选作业捕收剂选择失当,铅锌分离作业环境和稳定性差,中矿循环量大,作业时间偏长;流程复杂,设备庞大、生产成本高。 在电化学浮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在实验室通过磨矿细度、矿浆pH值、浮选时间、铅捕收剂、起泡剂用量等环节的浮选条件试验研究,探索了铅的浮选及铅锌分离条件,进行了锌浮选作业条件验证试验和全流程闭路试验。最终确立了一段磨矿,高碱调浆(pH≥12.5),缩短浮选作业时间(取消原工艺铅粗精矿再磨),乙硫氮作铅浮选捕收剂代替丁铵黑药,调整起泡剂用量等工艺条件。相较于原工艺,大大缩短了磨浮作业时间。 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铅锌多金属硫化矿的浮选体系中,高pH值和低Eop的矿浆化学环境有利于方铅矿的浮选,同时有利于促进闪锌矿和黄铁矿的自身氧化并使其受到抑制。矿浆pH值≥12.5,方铅矿回收率趋于最大值,此时矿浆电位Eop为170mv左右,方铅矿浮选捕收剂选用乙硫氮优于丁黄药和黑药。研究表明,在磨机中加入石灰具有稳定并保护低电位的作用,有利于抑制闪锌矿;在磨机中加入石灰,同时加入适量的乙硫氮,有利于改善铅的分选指标。 在实验室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成功的工业试验。工业试验将原工艺两浮选系列合并为一,工艺条件与实验室相近。近一个月的工业试验和稳定运行,获得了较理想的技术指标:铅精矿品位68.83%、含锌6.12%,锌精矿品位55.75%、含铅0.67%,铅、锌金属回收率分别达88.77%和93.98%。减少磨浮设备动力负荷413KW,生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