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壮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个逐渐壮大的群体,如何让其在“村官”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要在工作上给予帮助之外,还要对其生活进行关注和关心,因为只有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才能帮其在“干得好”和“留得住”,而人际交往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以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理论为支撑,以文献法、问卷法以及个案访谈等方法为基础,对湖北省在岗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现状作了实证研究,并从个人方面、工作方面、政策落实方面以及他人态度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主要交往对象包括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乡镇干部以及村民,但是在这些群体中,无论是从交往频率还是从交往内容来看,大学生“村官”群体内部之间的交往最为密切。接下来交往频率最高的是乡镇干部,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内容主要停留于工作层面,并且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当地与乡镇干部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最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交往最少。对于与不同对象的交往,“村官”的主观感受也是有差异性的,他们认为与村务工作者的交往是最有意义的,面与村民的交往是最没有意义的。
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这种人际交往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其次从“村官”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的“村官”都被借调到乡镇,这就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入农村和村民进行交流,而且这种工作截留,让那些抱有在农村干番事业的“村官”非常不满;再次从工作本身出发,在我国,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寻求发展的机会,留在村子里的都是些老弱妇孺,面对这些群体,大学生“村官”难以找到可以深入交往的对象。最后,“村官”父母以及当地村民的态度对其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论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水平,改善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