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村官”人际交往现状研究——基于湖北省调查研究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run4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如火如荼的进行,大学生“村官”队伍的壮大已是大势所趋,面对这个逐渐壮大的群体,如何让其在“村官”的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要在工作上给予帮助之外,还要对其生活进行关注和关心,因为只有适应了当地的生活才能帮其在“干得好”和“留得住”,而人际交往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村官”的工作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本文以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理论为支撑,以文献法、问卷法以及个案访谈等方法为基础,对湖北省在岗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现状作了实证研究,并从个人方面、工作方面、政策落实方面以及他人态度方面对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现状进行原因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主要交往对象包括大学生“村官”、村干部、乡镇干部以及村民,但是在这些群体中,无论是从交往频率还是从交往内容来看,大学生“村官”群体内部之间的交往最为密切。接下来交往频率最高的是乡镇干部,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内容主要停留于工作层面,并且大学生“村官”认为在当地与乡镇干部的关系是最难处理的。最后大学生“村官”与村民之间的交往最少。对于与不同对象的交往,“村官”的主观感受也是有差异性的,他们认为与村务工作者的交往是最有意义的,面与村民的交往是最没有意义的。   大学生“村官”目前的这种人际交往现状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大学生“村官”个体的角度来看,他们大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学生气”,还停留于根据自己的喜爱来选择交往对象的阶段;其次从“村官”政策的地方落实情况来看,目前大部分的“村官”都被借调到乡镇,这就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和机会进入农村和村民进行交流,而且这种工作截留,让那些抱有在农村干番事业的“村官”非常不满;再次从工作本身出发,在我国,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寻求发展的机会,留在村子里的都是些老弱妇孺,面对这些群体,大学生“村官”难以找到可以深入交往的对象。最后,“村官”父母以及当地村民的态度对其人际交往也有很大的影响。   最后论文就如何提高大学生“村官”的人际交往水平,改善人际交往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其他文献
随着青年学者廉思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学术界以及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注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尤其是远离家乡,独自在大城市为梦想艰难求生的
文化认同现象是伴随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接触、传播、融合,甚至是冲突而产生的。随着不同民族文化接触和交流的日趋频繁,文化涵化和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在此情境下,蒙古族大学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渐允许并开始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得一大批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私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国内外许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的内涵、外延做了多方面的讨论。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国内在改革开放,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
近些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当代农村主体人群的“80后”青年在思想观念上也日趋开放化和多元化。因此,他们的生活状态应该引起重视,
中老哈尼族边民在长期的历史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基于共同地域背景,同属的族群关系,形成了独特的跨国婚姻模式,在择偶标准、择偶方式、恋爱、婚姻缔结上呈现出独特的风俗与样式。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随着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娱乐方式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探讨这种变化,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当前文化娱乐生活状况,对认识当地经济发展
婚恋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主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们对于恋爱、择偶、婚姻家庭等一些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人们的婚恋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婚恋价值观的是否健康合理,直接影响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