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问题是人对自身认识的一个根本问题,而哲学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理解、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人性问题亦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都对人性有着自我觉解,迄今为止,在诸多的人性思想中,没有哪位哲学家能够超越马克思对人性的阐释。以往国内哲学界在理解与诠释马克思的人性思想时,虽然抓住了实践、社会、历史等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一些重要概念,但研究往往局限于对概念、文本的直观性理解,实质上是以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主义”思维方式来理解马克思,从而忽视了马克思变革人性思想的理论根基或理论基础。 本文摈弃了以往马克思人性观研究中缺乏人的生命层面分析的不足,立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生命根基,提出人的“本质交换”思想理解马克思的人性观。人的“本质交换”思想是人的一种生命自我意识,是对人的“本质交换”这种生命存在与活动方式的反思。“交换”是地球上生命体实际存在的基本方式,人在自然生命基础上以超自然生命与生活世界之间进行“本质”的交换,增强自身的本质力量,生发人的本性。这种“本源性”生命活动方式的根本是马克思所理解的人的“类本性”,而人的“本质交换”作为人的生命本性的基本生成方式,按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命生发的“三形态”理论,在人性生成的不同阶段,人的“本质交换”有其特定的方式,西方哲学家对“本质交换”的不同觉解,从根本上影响其对人的本性的理解。西方传统哲学家以“实体主义”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将人的“本质交换”抽象化,人与抽象“本体”进行概念性的“本质交换”,人的本性亦被抽象化。马克思以“实践观点”的对象性思维方式,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生命存在,人是以历史性、社会性的“对象化”实践活动实现与生活世界的“本质交换”,生发自身的本性。就此而言,人是自身否定性的、历史的、开放的人。马克思在人的生命层面上超越了西方传统哲学对人性的“实体主义”理解,并合理地将人性完善的理想境界确立为人的“自由个性”。 以人的“本质交换”思想解读马克思的人性观,逻辑地展现了人的“本质交换”思想之于理解人、理解哲学的根本性价值。当代人陷入人性生成的“物化”困境,后现代哲学对这种困境的求解存有哲学理念的缺陷,实质上人性的“物化”是人的“本质交换”的一种悖论,是人性生发的必经阶段,在对人的“本质交换”思想的深入探索中寻求走出人性“物化”困境应是当代哲学思想发展的一种理论旨趣。同时,人的“本质交换”思想也是当代中国人市场经济中人性生发应具有的一种生命自我意识,如何将其转化为中国人自己的哲学思想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