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正畸学科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近十年来种植支抗的广泛应用,让更多轻中度的成人骨性畸形可以尝试通过正畸取得满意的效果。针对不同的垂直骨面型患者在形成机制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要求医生采用不同的矫治设计和治疗措施来获得最终的治疗结果。拔牙矫治内收前牙的研究大多以牙槽骨吸收变薄为主,因而对患者牙槽骨初始状况和根骨关系的全面分析很重要。本研究通过测量Angle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牙槽骨厚度、高度以及牙体长度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拔牙矫治前后的差异,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矫治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第一部分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Angle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厚度的研究目的:通过测量Angle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厚度的变化,分析患者在正畸治疗前是否已存在牙槽骨厚度方面的差异,进一步分析拔牙矫治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影响是否一致,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矫治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中监控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6-2019年间的正畸完成病例中选择60例成人AngleⅡ~1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9-34岁),所有病例均是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低角组20人(男12人,女8人),高角组20人(男5人,女15人),均角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将矫治前后所有病例的CBCT数据导入Dolphin-Imaging 11.95软件后,测量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颊侧距釉牙骨质界(CEJ)3mm、6mm、9mm和根尖点共四个位置的颊舌侧牙槽骨厚度和总牙槽骨厚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采用CBCT重建的头颅侧位片与传统头颅侧位定位片在头影测量的结果上无统计差异(p>0.05)。2.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1)治疗前左右两侧同名牙对比,发现相同位点牙槽骨厚度不一致。(2)治疗前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之间的牙槽骨厚度的对比:1)上颌中切牙根尖1/3区腭侧牙槽骨厚度在低角组显著大于高角组;2)低角组患者唇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大于高角和均角组;3)上颌尖牙腭侧牙槽骨厚度在距CEJ6mm和9mm处牙槽骨厚度低角组大于高角和均角组;4)下颌尖牙距CEJ 6mm处舌侧牙槽骨厚度高角组大于低角组,唇侧距CEJ9mm处低角组牙槽骨厚度显著大于高角组;5)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颊根牙槽骨的厚度低角组显著大于高角组;6)下颌第一磨牙近远中根颊侧牙槽骨的厚度低角组大于高角组,但舌侧高角组大于低角组。(3)治疗后不同垂直骨面型三组之间牙槽骨厚度变化量的对比:1)上中切牙矫治后距CEJ6mm,9mm和根尖点总厚度和唇侧牙槽骨厚度减少量高角组显著大于低角组;2)下中切牙低角组唇侧牙槽骨总厚度矫治后无显著变化,而舌侧牙槽骨厚度显著减小,唇侧出现少量增加;高角组牙槽骨总厚度和舌侧厚度治疗后显著减小,唇侧厚度在距CEJ3mm处有显著减小;高角组牙槽骨总厚度和唇侧牙槽骨厚度的减少显著大于低角和均角组;3)上颌尖牙矫治后在距CEJ6mm牙槽骨总厚度和腭侧牙槽骨厚度高角组显著减小;4)下颌尖牙矫治后牙槽骨总厚度高角组减小量显著大于低角组;5)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颊侧牙槽骨厚度治疗后三组均显著减小,但组间无差异;6)下颌第一磨牙治疗后近远中根牙槽骨总厚度除根尖点外高低角组有显著减少,且高角组减小量大于低角组.结论:1.基于CBCT数据生成的头颅侧位片可以用于临床头影测量硬组织分析,结合辅助测量软件,提高定点的准确性及测量效率。2.高角患者所有牙齿牙槽骨厚度偏薄,拔牙矫治后厚度减少,提示对高角患者要慎重选择拔牙矫治,一定要采取拔牙治疗时做好复诊监控,必要时行软硬组织增量,同时成人高角患者的扩弓要关注颊侧牙槽骨状况。第二部分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AngleⅡ~1成人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目的:通过测量三种不同垂直骨面型AngleⅡ~1类错(牙合)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的高度,分析患者矫治前牙槽高度的差异和拔牙矫治对牙槽骨高度的影响,为正畸临床矫治方案设计和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6-2019年间的正畸完成病例中选择60例成人AngleⅡ1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9-34岁),所有病例均是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低角组20人(男12人,女8人),高角组20人(男5人,女15人),均角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将矫治前后所有病例的CBCT数据导入Dolphin-Imaging 11.95软件后,根据以往研究测量如下内容:(1)双侧上下颌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颊、舌侧牙槽嵴顶到CEJ的距离(2)上颌中切牙、尖牙、第一磨牙颊舌侧CEJ到腭平面的距离,下颌牙位颊舌侧牙槽嵴顶到下颌平面的距离。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前左右两侧同名牙牙槽骨附着高度和牙槽骨高度无统计学意义(p>0.5);2.上颌中切牙、尖牙腭侧、上颌第一磨牙颊侧的附着高度、上下颌中切牙和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的测量值治疗前高角组均显著大于低角组;3.三组治疗后附着高度均有增加,而牙槽骨高度以减小为主,上颌尖牙和下颌第一磨牙近中根舌侧的附着高度治疗后均有显著增加(p<0.01),其中低角组增加最多(p<0.05),下颌尖牙舌侧牙槽骨高度治疗后三组均有显著减小(p<0.01)高角组减小的最多(p<0.01),下尖牙和上颌第一磨牙近中根唇侧牙槽高度均有显著减小(p<0.01),其中低角组减小的最多(p<0.05)。结论:拔牙矫治会导致不同程度的牙槽嵴的降低,即牙槽骨吸收,不同骨面型AngleⅡ~1类错(牙合)患者不同牙位牙槽嵴的降低量不同,提示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磨牙区应做个性化的垂直向控制。第三部分成人不同垂直骨面型AngleⅡ~1类错(牙合)拔牙矫治前后牙体长度的测量分析目的:通过测量AngleⅡ~1类错(牙合)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牙体长度的变化,间接获取正畸治疗前是否已存在牙根吸收差异,进一步分析拔牙矫治后牙移动量与牙根吸收的相关性,拟为矫治设计、术中的监控及疗效评估提供参考。方法: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2016-2019年间的正畸完成病例中选择60例成人AngleⅡ1类错(牙合)患者(年龄19-34岁),所有病例均是拔除四颗第一前磨牙,低角组20人(男12人,女8人),高角组20人(男5人,女15人),均角组20人(男10人,女10人)。将矫治前后所有病例的CBCT数据导入Dolphin-Imaging 11.95软件后,测量双侧上下中切牙、尖牙和第一磨牙牙体长度和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的矢状向移动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牙体长度和前牙内收的测量:1.治疗前左右两侧同名牙牙体长度无差异,治疗后发现三组牙根长度均减小(p<0.01),上颌中切牙牙体长度高角组减小的最大,依次为均角和低角组(p<0.01)。上下切牙切缘和根尖内收量三组间无差异(p>0.05),左侧上颌中切牙根尖移动量与牙体长度的减少成正相关,三组相关系分别为:低角组0.663,高角组0.618,均角组0.635(p<0.01)。结论: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AngleⅡ~1类错(牙合)患者拔牙矫治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牙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