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契与扞格:荣格“共时性”观念对《易经》的援用及改造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n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荣格“共时性”概念的提出与中国典籍《易经》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一方面,受卫礼贤翻译的德译《易经》的影响,荣格从中受到启发,将《易经》作为其“共时性”的跨文化例证之一;另一方面,在以《易经》为其思想支援的同时,荣格又已在有意无意间用其“共时性”原则来诠释东方经典《易经》及其代表的中国思维。而荣格在1950年写的《易经》英文版序言恰恰就是这种关联的缩影。本文即以荣格所撰《易经》英文版序言为入口,从此篇文献中探析荣格“共时性”对《易经》及其所代表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理解,由此“一斑”窥探荣格“共时性”诠释《易经》的两个维度:“共时性”与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易经》思维观的正面关联及“共时性”的内在思想模型——荣格自身的无意识心理学对《易经》的荣格式诠释。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即是对荣格《易经》序言内容的梳理和分析,呈现出荣格“共时性”对《易经》诠释的张力表现。第二章内容主要是对荣格“共时性”概念内涵的介绍,分为广义内涵与狭义的心理学内涵,从中挖掘出“共时性”的心理学作用机制。第三章内容则继而将“共时性”与《易经》的思想联系坐实,侧重于撰写荣格“共时性”思想与传统《易经》思想间的遥契,主要在于展现“共时性”对《易经》的整体性思维、传统语境中《易经》占卜的非因果性援用的有效维度。第四章内容则倾向于反思荣格的“共时性”思想与传统视野中《易经》思想的扞格之处,侧重展现“共时性”与《易经》的感应观、时间观上的龃龉。三、四两章通过对荣格“共时性”诠释的《易经》思维与中国传统语境下《易经》思想的平行比较,分析两者间的融通与分判,从而探寻荣格的“共时性”思想对《易经》和中国思维的吸纳、改写及两者间的区隔。通过透析荣格对《易经》的诠释,可以发现“共时性”与《易经》的“共鸣”其实存在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张力:荣格一则试图努力地理解和靠近中国传统语境中的《易经》思维,一则仍用其“自我”语境中的无意识心理学思想来诠释《易经》和中国思维方式。其实张力本身是中西方文化对话的常态,从彼此的对话中,“共时性”与《易经》都既更为清晰地认识了自身,也更多的从他者处更新了自我。
其他文献
期刊
伴随我国金融改革的快速推进,外资银行全面抢滩,中小银行迅猛发展,中国金融市场格局不断变化,竞争日趋激烈。基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上海市JA支行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必须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人们对视觉信息的追求越来越趋向于高清晰和高保真。但是在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失真,影响人们对视觉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为此,以人眼主
大数据产业引领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股利分配政策是上市公司履行股东受托责任的重要体现,因此探讨大数据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具有重要意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传统媒体利用微媒体“借力打力”成为了传统媒体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当下时代的传播特点是信息的传播速度飞快,受众只能通过新闻标题来选择是否继续关注
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剧,人口向城市的高度聚集造成了原本就不充裕的城市空间资源更加紧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以往二维平面拓展的空间模式既无法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不
采用单一变量实验,对快易网球教学模式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网球大课间”开展与传统网球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对参与实验的学生根据《中国青少年网球训练大纲》的要求进行测
礼貌用语是维持良好社会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能在合适的语境正确地运用礼貌用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研究不同国家之间的
不久前,恩智浦(NXP)半导体的执行董事、总裁兼首席执行官Rick Clemmer访问上海,向本刊介绍了其战略强调本土化,支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设计”,实现“为中国设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