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常见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应用;探讨、分析主动脉常见疾病的主要分型、分类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医师提供有用的影像学诊断信息,为临床医师及时治疗提供非常有用的参考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可疑或确证为主动脉疾病的50例患者,全部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A (MS-CTA)检查,50例患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E公司Light Speed128层螺旋CT或飞利浦公司ICT256层螺旋CT扫描仪,所有患者均做平扫加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自胸口入口至下腹部,必要时扫描至髂动脉。扫描层厚5mm,重建薄层0.625mm,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所有患者的原始图像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主要后处理重建方法有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等。统计学处理分别计算各种重组方法(VR、MPR、CPR、SSD、MIP)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率,通过各种重组方法对显示主动脉夹层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和探讨各种后处理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评价各种后处理方法在主动脉瘤、主动脉壁间血肿诊断的优势。主要结果:1.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的评价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其中二维图像后处理技术中,以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率较高,分别为88.2%和85.3%,而三维后处理技术中,容积再现(VR)和表面遮盖法(SSD)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率则较低,分别为23.5%和11.8%。最大密度投影(MIP)不显示破口。其中MPR和CPR与VR和SSD后处理重建图像对破口的显示率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2.在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诊断的研究多平面重建(MPR)和曲面重建(CPR)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主动脉瘤体的最宽径和瘤颈深径,对主动脉附壁血栓与血管腔的关系显示也比较清晰;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对动脉夹层的真腔和假腔的血流灌注情况、血管内膜剥离长度和范围均显示理想。容积再现(VR)对主动脉瘤显示更加形象真实,对测量瘤体大小更加确切。3.在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诊断的研究多层螺旋CTA横轴位图像显示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主动脉真腔可发生变形或略变细。在各种后处理图像中,MPR、CPR可以从不同方向观察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走形情况,对主动脉附壁血栓与血管腔的关系显示也非常清楚;MPR、CPR、MIP对动脉壁间血肿受累的长度和范围均显示较好。4、主动脉疾病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患者的临床病史及查阅相关文献报道显示:影响患有主动脉疾病的主要因素有:高血压、遗传性疾病、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炎性疾病、损伤等。尤其以高血压为主要的危险因素。5、结论和建议1.在主动脉疾病的诊断中,多层螺旋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壁间血肿情况,明确假腔的范围及形态,破口与再破口的位置、瘤体、瘤颈大小、主动脉壁间血肿的走形、附壁血栓及其血管受累及等情况,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选择手术方式以及术后随访提供较为全面的、客观、详细的影像信息及参考价值。2.建议临床医师对一些可疑或确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有经济条件者应优先做螺旋CTA检查,为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主动脉疾病带来的身心健康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同时,应针对影响主动脉疾病发生各种因素多做宣传和预防,对患有主动脉疾病的患者应给予心理指导和积极的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