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博物馆陈列历史作为研究对象,将1950年上海博物馆开始筹建馆舍以来的陈列历史分为三个阶段:(1)1950-1971年,上海博物馆确定馆址后从零开始征集藏品,并在苏联博物馆陈列设计方法以及我国博物馆陈列设计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初步完成陈列设计,按历史年代分设了十大陈列室,概要反映了中国历代艺术发展面貌,但在形式设计方面,由于条件限制,展品仅仅根据主题被简单地放置或悬挂;(2)1972-1995年,上海博物馆迁址后,由于文物数量的增加,展览的陈列方式转变为按社会发展阶段排列。“文化大革命”时期,博物馆的业务活动被迫暂停,直到1972年开始逐步恢复。为反映馆藏特色,满足观众需求,上海博物馆将综合陈列改为了专题陈列,先后设立了四个专馆。这一阶段,上海博物馆为悬挂的展品增添了玻璃橱柜,柜内展品的布局合理性也有所提升,在整齐的同时增添了些许韵律感,并开始尝试说明文字与图片的信息组合。这一时期,上海博物馆的学术交流日渐频繁,学术研究日渐丰富,在博物馆陈列设计指导方针得以明确的背景下,结合自身性质进行了全面的陈列改建,设计者在展厅环境与展品之间的协调性方面更加注意,并利用环境氛围、照明、展示道具等设计来衬托展品本体,尽可能减少信息干扰。同时,上海博物馆也积极举办特别展览,多样的特展补充了博物馆在藏品方面的不足,使其陈列内容与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发展;(3)1996年至今,从“三贴近”到免费开放,我国博物馆建设受到进一步重视,上海博物馆多年来坚持着对基本陈列的更新完善,在陈列体系、展品布局、灯光设计等方面皆有所改进,也越发重视特别展览的主题选择及其社会效益。本文分别对各阶段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同时将具有代表性的基本陈列以及特别展览作为典型案例加以阐述。论文指出,上海博物馆的陈列设计在整体上呈进阶式发展,并就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提出问题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