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立足于田雁宁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作品特征及田雁宁创作的雅俗转型因素,对田雁宁的乡土文学作品和通俗文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田雁宁各个创作阶段的文学创作都反映了其独特的时代象征和创作精神,对田雁宁的个案研究是探究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关键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研究的理由、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趋势,然后在此基础上,阐明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本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田雁宁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影响。首先梳理田雁宁乡土文学创作的源流与资源,其次分析其乡土文学的特点、矛盾性,并探究田雁宁创作的困境和对创作出路的探寻。田雁宁在乡土文学创作阶段呈现出独特的四川地域色彩,在此基础上来探究田雁宁不同于四川籍作家、极具开创性的乡土作品,其乡土文学作品由传统的地域书写转变为带有地域色彩的思想意识书写,即不再是单纯的地域文化的传达,而是将具有深层含义的大巴山灵性表征在作品中。而时代的转变造就了创作的困境,而他的转变既是对于文学体制的一种反抗,同时也是对于大巴山作家甚至是地域作家创作道路的引导。第二章论述田雁宁通俗文学创作的发展与影响。首先对田雁宁开始通俗文学创作的始因进行了梳理。接着从言情、武侠两个角度切入论述,指出田雁宁言情小说的书写对于传统言情小说的继承与流变,以及作为现代通俗小说侠义文化的输入以及新变,不同因素的碰撞及交汇是田雁宁通俗文学畅销的必要条件。同时多元文化的交流使得田雁宁在时代交汇中觉醒,异域想象书写、现代交织传统、文化与市场接轨,不同文化之间的引力使得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文坛重新焕发生机。田雁宁的通俗小说是一种多元融合形态,也是对俗文学的充满先锋意识的深层探索,雪米莉通俗文学的畅销反映出大陆文坛隐藏的弊病:对于受众阅读兴趣的忽视,而田雁宁通俗小说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空缺,通俗文学作为新生的精神食粮被重新重视起来,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学新的文化现象。第三章主要论述新时期田雁宁影视文学的创作。在雪米莉小说销量下滑之后,田雁宁开始探索新的创作道路,即以编剧的身份回归。对雅与俗两种创作模式地探索,力求达到雅俗平衡的文学作品却没有产生更深层的影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田雁宁逐渐成为了历史的中间物,但是他的文学试验给之后的网络文学甚至是影视剧编剧指出了新的创作方向。结语指出田雁宁的创作转型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缩影,以及为之后作家的创作提供了借鉴与警示,并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学术前景进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