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降低神经症的发病率;通过探讨人格特征和父母养育方式两类主要心理社会因素与大学生神经症的关系,为宁夏高校大学生减少神经症的发病,预防大学生神经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择宁夏2010级2所大学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PI)资料,对其中的第一类心理问题大学生(指UPI总分≥25分者;第25题做肯定选择者;辅助题中同时至少有两题选择者;明确提出咨询要求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心理状况。对SCL-90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43项2分以上)的大学生约见面谈,由临床医生进行神经症诊断。2.将确诊的64名神经症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一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和应对方式特点,实施心理干预;随机抽取64名正常大学生作为对照组。6个月后再次评价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方式变化。3.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父母养育方式(EMBU)问卷调查并探讨神经症发病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神经症大学生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干预前均低于对照组和国内常模(p<0.05);2.神经症大学生干预前应对方式中,不成熟的应对因子分如自责,退避等高于对照组,成熟的应对因子分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低于对照组;3.神经症大学生人格特点为内倾不稳定型;4.实验组父母养育方式倾向于惩罚、拒绝、否认,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5.人格与父母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温暖、理解及偏爱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5)。6.实验组SCL-90总均分(GSI)及各因子分较干预前与自身比较显著下降(p<0.05);7.应对方式中自责、退避因子分在干预后显著下降(p<0.05);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增加(p<0.05);8.干预后大学生自我评价升高,自信心明显增强,人际交往增多,课余活动增加,学习成绩提高。结论1.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对方式不成熟。2.人格缺陷是神经症的易感因素之一;父母不当的养育方式与神经症发病密切相关。3.实施心理干预后,神经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应对方式中的成熟因子分明显增加。4.本研究设计的心理干预措施对大学生神经症患者疗效肯定,患者自信心增强,人际关系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