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血管外科比较常见的临床问题,也是当前治疗难点与热点。本研究通过分析31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rug-coated balloon,DCB)血管成形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型(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在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病变中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靶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为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6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31例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采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DCB组),16例采用普通球囊治疗(POBA组),对患者进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通过动脉多普勒超声和CT血管成像(CTA)观察靶血管通畅情况,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靶病变最小管腔直径(MLD)、晚期管腔丢失(LLL)等指标,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ABI、MLD、LLL、靶血管一期通畅率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影响靶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并进行平均10个月的随访,无失防。1、并发症、ABI与Rutherford分级变化:DC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刺点血肿,POBA组1例患者出现远端动脉栓塞,1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术前和术后1周,两组患者ABI均无差异,与术前相比,DCB组术后6、10个月ABI增长值均高于PO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DCB组和POBA组各有1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其余患者均达到轻度间歇性跛行水平,两组患者术后6、10个月Rutherford分级变化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2、MLD变化与LLL:分别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MLD与术后即刻ML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0个月,DCB组患者MLD高于POBA组(P=0.022),而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MLD无明显差异(P=0.305)。术后10个月,DCB组LLL明显低于POB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3、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和靶血管重建率:术后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截肢或死亡病例。DCB组和POBA组术后3、6、10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3%、86.7%、80%和81.3%、56.3%、43.8%。意向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DCB组靶血管通畅率高于POBA组(P=0.043)。POBA组有9例患者靶血管再次狭窄程度>50%,3例患者保守治疗,6例患者再次干预开通病变血管,再次干预率为37.5%;DCB组仅有3例患者靶血管再次狭窄程度>50%,1例药物保守治疗,2例行再次干预治疗,再次干预率为13.3%。4、靶血管一期通畅率影响因素:通过Cox回归分析对可能影响靶血管通畅情况的因素进行分析,发现ClassⅢ型病变是靶血管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RR=10.618,P=0.016),DCB治疗是靶血管一期通畅率的保护性因素(RR=0.122,P=0.025)。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安全、有效,其中短期疗效优于普通球囊,支架内闭塞性病变是影响术后靶血管通畅率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