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张爱玲自其写作生涯开端便一直是讨论和研究的话题。海外张爱玲研究及其作品翻译在美国尤其繁荣,这不仅归功于汉学家夏志清不遗余力的推荐,也因张爱玲本人即为双语作家,具有把个人作品译为英语的能力。在法国,尽管对张爱玲作品的翻译早在1958年便已开始,但三十余年后,这项工作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译者贝诗娜(Emmanuelle Péchenart)的积极参与下才真正发展起来。上世纪80年代,张爱玲著作在中国大陆重新出版,贝诗娜开始深入阅读张爱玲作品。自1995年至今,她一直致力于张爱玲作品的法译,完成了近90%的张爱玲作品法译本,这在她的中国文学翻译中也占最大比例。除译介工作之外,贝诗娜长期以来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成为法国的张爱玲研究专家。鉴于此,本文以贝诗娜译介张爱玲作品的历程为主线,重点论述其在翻译实践中采取的策略与方法,并探寻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接受状况,继而讨论贝诗娜作为译者及研究者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本论文共分三个章节。第一章回溯了张爱玲作品的法译历程,并对译者贝诗娜展开介绍。论文以贝诗娜的教育、学术和职业生涯为脉络,以时间为序,盘点其翻译的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考察了贝诗娜学习中文并将张爱玲作为主要翻译和研究对象的动机,探讨译者个人的跨学科视野以及上世纪70至80年代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语境之于其对张爱玲的译介活动的特殊意义,详细梳理译者自1995年以来选译的所有张爱玲作品,并展示译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体现在译者的论文、诸多文章中以及其为译本撰写的副文本中,反映了译者对翻译理论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作品文本内外语境的整体把握和对中国文化的细致探索,在扎实的研究基础上,其译本的质量显得更为可靠。第二章在前文对贝诗娜译介张爱玲作品的历程,亦即“翻译了什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两个不同视角思考译者“如何翻译”的问题,以张爱玲的两部代表作《沉香屑:第一炉香》和《倾城之恋》为例,对贝诗娜的译本及其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第一部分的译本分析旨在探讨译者如何在翻译中重现原文融贯中西的写作风格,以及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译者对张爱玲作品的深入探索和对历史、文化和文本语境的宏观把握指引了她在最大程度适应语境的前提下尽可能还原原文风格。第二部分则是对同一部小说的首译和重译的比较研究,鉴于翻译的历史性,译者在重译本中弥补了首译本的诸多缺陷,且更新了部分对原文的理解,同时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脱离了原文语序和字面意义的桎梏,在原文风格和译文可读性之间寻求平衡。第三章研究张爱玲作品在法国的传播和接受,根据规模大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8年至1995年,仅一部小说被译为法语;第二阶段为1995年至2008年,贝诗娜的译介活动使张爱玲作品的法译本数量迅速增加,学界对张爱玲的关注随之提高;第三阶段为2008年至今,影视改编、媒体报道及社交网络的发展促使多种批评话语出现,推动了张爱玲作品的传播。从整体看,张爱玲作品的系统性译介在法国起步较晚,受众数量有限;与此同时,贝诗娜的译介和研究逐步提升了法国学界和公众对张爱玲及其作品的关注,带动了部分学者、出版社和媒体对张爱玲作品的推广。作为译者及研究者,贝诗娜长期投入译介工作,在推广张爱玲作品、促进学界研究以及推动与出版界合作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总之,通过多年如一日的工作,贝诗娜把张爱玲的大多数代表作以优美的译笔呈现在法国读者面前。其译介张爱玲的过程充分论证了长期翻译、学界交流以及多方合作对一位作家的作品在另一文化的存续具有重大价值,对中国文学在法译介与接受具有重要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