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组学及基因多态性研究在头颈部鳞癌中的应用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MRI的影像组学预测头颈部鳞癌预后和分期的研究根据患者和肿瘤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是头颈部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诊治中不断追求的目标。影像组学方法通过从断层图像中高通量地提取大量影像信息,将视觉影像信息转化为深层次的影像组学特征来进行量化研究,为客观定量的评价肿瘤提供了一种新途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建立基于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影像组学列线图(又称诺模图),用于术前预测HNSCC患者的预后和术前判断HNSCC的病理TNM分期。研究可提示临床对晚期、预后不良的HNSCC患者采取更加有力和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对个体化治疗的开展和患者生存率的提高有重要临床价值。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170例HNSCC患者(男性121例,女性49例,平均年龄59.0±22.9岁)。从患者术前T2加权(T2-weighted,T2W)图像中提取485个影像组学特征中,利用LASSO回归和单因素分析从中选择出7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基于7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标签。研究发现,所建立的影像组学标签与HNSCC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显著相关(训练组P<0.0001,测试组P=0.0013)。采用多因素风险比例模型评估该影像组学标签和患者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吸烟、饮酒、TNM分期)的预后预测价值,发现仅影像组学标签和TNM分期为HNSCC患者OS的独立预测因子。因此建立基于影像组学标签和TNM分期的列线图模型并检验其预测效能。在训练组,列线图的预测效能(C-index=0.76;95%CI:0.66~0.87)显著优于TNM分期(C-index=0.63;95%CI:0.55~0.72)(两两比较P=0.005)。在测试组,同样发现列线图的预测效能(C-index=0.72;95%CI:0.63~0.82)优于TNM分期(C-index=0.61;95%CI:0.51~0.71)(两两比较P=0.01)。不仅如此,研究还发现影像组学标签的C-index也显著高于TNM分期(训练组P=0.027;测试组P=0.035)。列线图的校正曲线证实了列线图预测结果与实际观察结果之间良好的符合度。决策曲线分析也证实,与TNM分期相比列线图的应用可以增加患者受益。第二部分研究共纳入了127例HNSCC患者。采用LASSO逻辑回归从患者术前T2W、增强T1加权(contrast enhanced-T1W,CE-T1W)、联合T2W+CE-T1W图像所提取的影像组学特征中分别选择出10个、6个和6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并分别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将三组影像组学标签应用于鉴别早期(I-II)和晚期(III-IV)HNSCC患者,得到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分别为:基于T2WI的影像组学标签(训练组0.818、测试组0.709);基于CE-T1WI的影像组学标签(训练组0.823,测试组0.853);基于T2WI+CE-T1WI的影像组学标签(训练组0.850,测试组0.849)。基于联合T2W+CE-T1W的影像组学标签在训练组及测试组均具有最佳分类效能,训练组准确性为78.8%,测试组准确性为85.7%。采用Mc Nemar检验比较传统临床TNM分期和影像组学标签与病理TNM分期符合率的差异,训练组中基于CE-T1WI的影像组学标签和基于T2WI+CE-T1WI的影像组学标签的准确性及敏感度均显著高于传统主观的临床TNM分期(P<0.005)。上述研究表明,基于磁共振的影像组学标签具有术前预测HNSCC患者预后和病理TNM分期的潜力,可能成为对现阶段HNSCC患者术前临床评估手段的有效补充。E2F1基因多态性与口咽鳞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口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包括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x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PSCC)和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cavit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CSCC)。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OPSCC发病率升高相关。然而,HPV感染人群中仅小部分人会最终罹患OPSCC,这提示我们其他分子生物学危险因素可能在OP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HPV和E2F1基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HPV通过E7-pRb-E2F信号通路激活E2F1介导的转录。而3‘非编码区(3‘untranslated region,3‘UTR)miRNA结合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可以影响靶基因的调控和个体的肿瘤易感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E2F1基因3‘UTR端miRNA结合位点(rs3213180)的多态性是否与OSCC(包括OPSCC和OCSCC)的发病风险相关,以及SNP位点rs3213180是否与HPV相关的OSCC发病风险相关。本研究纳入325例OSCC患者和335例健康对照,检测rs3213180位点的基因分型和患者血清HPV16抗体;并纳入552例OPSCC患者,检测rs3213180位点的基因分型和肿瘤组织标本的HPV-DNA检测结果的相关性。采用逻辑回归模型计算rs3213180基因型和血清HPV与OSCC发病的相关性,以及rs3213180基因型与OPSCC肿瘤HPV-DNA的相关性。研究发现,OSCC患者的血清HPV16抗体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其中,OSCC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0.8%,健康对照组为12.5%。血清HPV抗体阳性且位点rs3213180基因型呈Ins/Del或Ins/Ins的人群的OSCC发病风险最高,而血清HPV抗体阴性且位点rs3213180呈Del/Del基因型人群的OSCC发病风险最低。以后者为对照组,我们发现OSCC的发病风险在以下人群中逐渐上升:血清HPV阴性且rs3213180基因型Ins/Del或Ins/Ins的人群(OR=3.5;95%CI:2.45.2)、血清HPV16阳性且rs3213180基因型呈Del/Del的人群(OR=3.6;95%CI:2.16.2)、血清HPV16阳性且rs3213180呈Ins/Del或Ins/Ins基因型的人群(OR=9.0;95%CI:4.717.2)。这种相关性和发病风险逐渐增加的趋势在OPSCC患者中更显著,而未在OCSCC患者中检测到显著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趋势在不吸烟和不饮酒的人群中更为显著。除此之外,研究发现OPSCC肿瘤HPV-DNA阳性和肿瘤HPV-DNA阴性患者的rs3213180基因型存在显著差异(P<0.0001)。rs3213180呈Ins/Del或Ins/Ins基因型者的OPSCC肿瘤存在HPV感染的可能性约是rs3213180呈Del/Del基因型患者的3倍(OR=2.9;95%CI:1.84.6)。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生物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演化出的一套用以预测时间变化和调整生理稳态的内源性计时系统,存在于几乎所有生命形式体内。生物钟以周期性振荡的形式在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等不同水平上发挥调控作用,从而使生理活动、机体行为呈现近似24小时的昼夜节律变化。生物钟系统具有严格的等级结构,包括位于下丘脑的调控中枢和外周节律器官/组织;其在分子层面是由一系列特定的钟基因构成转录-翻译反馈环路引起
目的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量是正常胰腺组织的42倍,然而,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的具体作用机制迄今缺乏系统性研究。为了探明Periostin基因与胰腺癌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确切关系,本课题组开展了如下几方面的研究:(1)Periostin基因在胰腺癌进展中的功能研究。(2)Periostin基因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3)Periostin基因与胰腺癌化疗敏感性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可促进CRC的远处转移和化疗耐药。MRI是目前CRC术前评估最常用的影像方法。因此,采用MRI术前无创性识别伴有EMT的CRC、筛选CRC远处转移的高危人群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探讨MR
研究目的: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RASSF6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但引起其下调的机制以及RASSF 6在胃癌进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仍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cro 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索micro RNA与RASSF6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相互作用机制以及临床意义,为胃癌预后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miR-181
目的:研究PTX-mPEG-PLGA-PLL-antiCA19-9联合UTMD在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方面的有效性,探索在UTMD的驱动下以及靶向纳米粒子的荷载下,紫杉醇在体内的动态转运特点及在体外的动态摄取规律,了解靶向纳米粒子和UTMD促进胰腺癌化疗效果的潜在机制。方法:复乳法制备载紫杉醇的mPEG-PLGA-PLL纳米粒子,表面枝接抗CA19-9抗体,并对粒径、包封率、释放率等进行表征鉴定。筛选
目的研究肿瘤微环境调控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探寻转移性头颈癌靶向治疗的新策略。材料与方法1.利用Oncomine、TCGA数据库及基因芯片的方法分析EMT相关基因与头颈癌侵袭转移的关系。2.应用Western印迹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MT相关蛋白在头颈癌细胞及头颈癌组织样本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3.运用细胞转染技术建立高表达及敲除稳定细胞株,研究EMT对头颈癌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4.采
心理应激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丰富生存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是一种良性心理应激,既往研究显示,EE能普遍抑制小鼠不同肿瘤的生长,但其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特别是免疫相关机制尚缺乏深入探讨。本课题将在我们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NK细胞和T淋巴细胞分析入手,并聚焦于神经-免疫调控,深入探讨EE产生这一肿瘤抑制作用的免疫学机理。本课题从以下三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
胰腺癌具有乏氧、高代谢、且依赖自噬生长等显著特征。micro RNAs(miRNAs)作为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性的单链非编码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近年研究发现,micro RNA-7(miR-7)在胃肠道肿瘤中发挥抑癌作用,但其在胰腺癌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具体的分子机理尚未明了。我们前期实验发现:胰腺癌细胞具有较高的基础自噬和糖酵解水平,而miR-7可抑制自噬及糖
研究背景和目的: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在消化系统癌症侵袭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针对胰腺癌和胃癌发生EMT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揭示miR-301a在低氧诱导胰腺癌EMT中的作用及相关分子机制,阐明CAV-1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及在胃癌EMT中的作用,为胰腺癌和胃癌的诊治提供新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标。第一部分:
研究目的和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新药例如硼替佐米和沙利度胺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的生存,但仍无法避免耐药和复发,该病无法治愈。二甲双胍作为传统的糖尿病治疗药物,近年来被多项研究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例如乳腺癌、前列腺癌、肝癌、胰腺肿瘤,也包括淋巴造血系统肿瘤。然而,对于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分子机制,特别是骨髓瘤中效应机制至今未明。本课题希望通过体内、体外实验明确二甲双胍的抗骨髓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