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由于其发病隐袭、突然,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逐渐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国内虽尚无明确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但各家报道的数据表明其在国人的发病率并不低。临床上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为20-30%,合理治疗可降为2-8%。众所周知,组织因子是传统学说认为触发外源性凝血反应的启动因子,也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有力证明。新的研究也表明组织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协同在栓塞血管再通、新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对于组织因子的研究报道不多,尤其是栓塞不同时期组织因子的动态变化,凝血反应的持续期组织因子是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则没有明确结论。因此明确肺血栓栓塞的发病机制,特别是组织因子的作用,为临床提供治疗理论依据,提高治疗技术和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探讨组织因子(TF)在肺栓塞不同时期肺组织内表达的差异性,同时引入新的定量技术,为临床探索新的栓塞性疾病监测方法。方法1运用诱导局部血栓形成法制备大鼠不同时间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2 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建立组织因子(TF)标准品和标准曲线。3采用前述构建的标准品检测不同时间栓子栓塞后1、7、14天肺组织TF变化。结果肺血栓栓塞模型制备良好,病理证实肺动脉内有血栓形成。荧光定量PCR构建标准品和标准曲线,检测结果显示Total RNA反转录得到的cDNA作为标准品可以得到较好的扩增曲线、标准曲线和融解曲线,标准曲线显示线性关系良好(管家基因GAPDH:R~2=0.998,目的基因TF:R~2=0.998,R2>0.98),可以在宽广的范围内进行准确定量;扩增效率较好(管家基因GAPDH:E=95%,目的基因TF:E=89.4%,0.8﹤E﹤1.2)。1天和7天栓子栓塞肺组织后,1天组均与各自对照组和组内比较有差异(0.457±0.476,0.88±0.74,p<0.05)。7天与14天与各自对照组及组内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诱导局部血栓形成法建立肺血栓栓塞动物模型,并观察肺内血栓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不同的转归,肺组织呈现应激改变。相对定量方法构建的目的基因TF与管家基因GAPDH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和重复性。从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TF的相对值可以看出栓塞1天组与对照组及组内存在较大的差异,说明TF水平在不同的栓塞时间肺内表达差异较大。荧光定量PCR技术可以应用于肺栓塞临床监测,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