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针灸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眼针更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眼针自1973年彭静山教授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本实验应用99mTc-ECD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以急性期中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眼针对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影响,探讨眼针治疗中风病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选取15名患者,均来自中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并且符合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为中风-中经络(急性期)。将入选病例进行编号、记录并观察项目,注射显影剂前30分钟服用过氯酸钾400mg,前五分钟封闭视听,30分钟后静脉注射显影剂双半胱乙酯(99mTc-ECD),采集脑血流动态图像,注射15分钟后断层采集图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确定治则。共分五型:气虚血瘀、风痰阻络、阴虚风动、风痰火亢、痰热腑实。根据辨证取穴原则:取眼针主穴:上、下焦区。配穴:气虚血瘀型加脾区、心区;风痰阻络型加肝区、脾区;阴虚风动型加肝区、肾区;风痰火亢型加肾区、脾区、肝区;痰热腑实型加大肠区、胃区。留针20分钟,不行针。眼针操作完毕后,再次按上一步骤行SPETC检查,记录结果。将两次的记录结果,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计算眼针治疗前后的脑rCBF的变化,并用统计学分析两者的差异。结果:1.目测法:眼针治疗后患者脑部的8个区域均表现为放射性分布浓聚,而且眼针治疗后患者病灶处的放射性浓聚较治疗前更加明显。2.半定量法:眼针治疗后患者平均脑血流速度较眼针治疗前明显增高;局部脑血流量在患者眼针治疗前后对比也有显著变化,眼针治疗后患者测取的脑部8个区域的脑血流量ROI摄取比值均较眼针治疗前增高明显,而且眼针后病灶处的脑血流量ROI摄取比值较其他区域增高更加明显。结论:1.眼针疗法可以明显提高缺血性中风患者的脑供血。2.眼针疗法改善脑供血的机制可能为改善脑部病灶周围的半暗带组织供血。3.眼针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即时效应是存在而且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