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建设以及如何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努力探索,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迈进的有效途径,显示出了我国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的创新思路,此转变是我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逐步深化的过程。对当前我国来说,“社会治理”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增强社会活力为目的进行的管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体蓝图设计者的邓小平同志致力于用治理的方式实施社会管理。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合力论”、人民群众主体论等思想为指导,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料,扎根于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社会治理实践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同时又立足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找到一条符合中国自己独属的、又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治理之路。通过对邓小平社会治理实践的总结,其治理思想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建立政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以及与群众环环相扣的多元治理主体的新局面;二是突出民主、重视法制、尊重知识的规范科学的治理过程;三是基于社会有机体的特性而形成的总体性方法、调查研究法以及其他多种治理方法的差异共生;四是以公平正义为特征、以“共同富裕”为表达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总之,主体多元、治理科学、方法多样、人本诉求形成了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的主体内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邓小平提出的独具特点的社会治理思想,无论是经验抑或教训,都给今天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完善以有益的启示。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积极培育社会组织、调动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以实现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其次,通过完善法治、构建民众参与平台、建立评价监察机制等手段拓宽参与渠道、创新治理机制。最后,坚持在发展中改善和保障民生。在关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让人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总之,邓小平社会治理思想虽然带有时代的特征,但也是一笔有待进一步挖掘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