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Lf)能否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调控下游炎性细胞因子,进而对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所诱导的牛子宫内膜细胞(BEND)炎性损伤发挥保护作用。通过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为解决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难题提供方向。[方法]以牛子宫内膜细胞为研究对象,LTA和发酵乳杆菌分别作为毒药与解药来建立体外细胞试验模型,通过测定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对存活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8的分泌量、炎性相关基因TNF-α、IL-1β、IL-6、IL-8、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2、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NF-κB p65的mRNA表达量,研究发酵乳杆菌对LTA所致炎症的干预机制。[结果](1)采用CCK-8法检测发现:LTA在较短的作用时间内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相反低浓度刺激会起到轻微促进细胞生长的作用;但较长时间会对细胞产生损伤作用,当作用时间为24h、浓度为1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当浓度大于10μg/mL时,与对照组相比,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0.01);当作用时间为48h,LTA发挥了强效的毒性作用,与对照组相比,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极显著降低(p<0.01)。发酵乳杆菌作用于LTA染毒的牛子宫内膜细胞,短时间内发酵乳杆菌可缓解LTA引起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时间为2h、浓度为10~8CFU/mL时,与对照组相比,牛子宫内膜细胞的相对存活率显著升高(p<0.05),但发酵乳杆菌长时间刺激作用也会起到毒性作用。(2)采用ELISA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TA组TNF-α、IL-1β、IL-6、IL-8的分泌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LTA组相比,LTA+Lf组TNF-α、IL-1β、IL-6、IL-8的分泌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Lf组可不同程度地提高四种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量(p>0.05,p<0.05),但相比于LTA组的极显著升高,Lf组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由此表明,发酵乳杆菌可缓解由LTA引发的炎性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3)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LTA组TNF-α、IL-1β、IL-6、IL-8、TLR2、MyD88、NF-κB p65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与LTA组相比,LTA+Lf组TNF-α、IL-1β、IL-6、IL-8、TLR2、MyD88、NF-κB p65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相比,Lf组7种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升高(p>0.05,p<0.05,p<0.01),但均低于LTA组,属于正常的应激反应。由此表明,发酵乳杆菌可极显著降低由LTA诱导造成的炎性相关基因mRNA的高表达。[结论]LTA刺激使牛子宫内膜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细胞内产生大量的炎性细胞因子,造成了牛子宫内膜细胞的损伤。发酵乳杆菌能够抑制NF-κB信号传导通路,调控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抑制炎症反应的发生,缓解LTA的细胞毒性,对LTA诱导的牛子宫内膜细胞炎性损伤起到干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