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点石斑鱼幼鱼主要营养素需要量的研究

来源 :浙江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f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我国重要海水经济鱼类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赤点石斑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生长、饲料利用以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和赤点石斑鱼适宜饲料糖水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赤点石斑鱼幼鱼蛋白质需要量的研究一个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被设计用于研究赤点石斑鱼幼鱼的蛋白质需要量。6组半纯化饲料包含不同的饲料蛋白水平(32.20%-61.85%)。各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初始重7.88±0.04 g/尾)。实验结果表明,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著性影响(P<0.05)。摄食50.45%蛋白饲料处理组的赤点石斑鱼生长最佳。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饲料效率(FE)和蛋白质效率(PER)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最低的饲料效率值出现在32.20%蛋白饲料处理组。日摄食量(DFI)的最高值出现在32.20%蛋白饲料处理组。随着饲料蛋白水平的升高,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发生显著性变化(P<0.05)。石斑鱼摄食32.20%蛋白饲料表现出最高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幼鱼摄食最低蛋白的饲料处理组(32.20%)的能量保留(ER)、脂肪保留(LR)和氮保留值(NR)相对较低。另外,肌肉和肝脏蛋白含量受到饲料蛋白水平的显著性影响(P<0.05)。基于增重率(WG)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赤点石斑鱼幼鱼的最适饲料蛋白质需要量为50.83%。2.豆油替代鱼油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体组成及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以鱼粉和酪蛋白为蛋白源,玉米淀粉为糖源,以豆油分别替代25%、50%、75%和100%的鱼油,配制4组等氮(50.26%-51.03%)、等能(20.82kJ/g-21.01 kJ/g)的实验饲料。每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进行为期6周的生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过高的豆油替代会引起生长的下降。随着豆油替代水平的升高,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最高值(1.96±0.42)出现在全豆油替代水平组,而蛋白质效率PER表现为相反的结果。全豆油替代组出现相对较高的HSI值,但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全鱼水分和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异(P>0.05)。投喂25%替代水平组的全鱼脂肪含量最高(P<0.05),但是在50%-100%替代水平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赤点石斑鱼鱼体脂肪酸组成明显受到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随着饲料豆油水平的升高,全鱼亚油酸(C18:2n6)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ARA(C20:4n6)、EPA(C20:5n3)和DHA(22C:6n3)含量在全豆油替代组最低。总之,饲料豆油替代水平不宜超过75%,过高的豆油替代水平可能会对赤点石斑鱼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并影响鱼的品质。3.不同饲料糖水平对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6组等氮(48%)等脂(9%)的饲料被设计用于研究不同饲料糖水平(0%-30%)对赤点石斑鱼幼鱼生长表现、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各组饲料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20尾鱼(初始重7.79±0.01 g/尾),实验周期为8周。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WG和FBW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糖水平从0%上升至6%,增重率随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饲料糖水平进一步上升,增重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本实验中,各饲料处理组之间的FCR、PER和DFI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饲料糖水平升高,肠脂比(IPF)呈现显著性差异。相比于其他组,赤点石斑鱼幼鱼在30%糖水平饲料处理组的全鱼脂肪和肌肉脂肪含量较低。肝糖原含量大体上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而升高。ER和LR随着饲料糖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基于WG的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赤点石斑鱼幼鱼的适宜饲料糖水平为7.40%。
其他文献
大量研究表明,乳铁蛋白(LF)是人和动物的有效的免疫增强剂。但是,迄今有关LF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探讨LF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及肠道菌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