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棉粕替代饲料中不同水平的鱼粉对黑鲷幼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效率、鱼体组织常规营养组成、氮磷沉积、肌肉氨基酸组成、血清生化、胃肠道酶活性及胃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以确定黑鲷幼鱼饲料中棉粕替代鱼粉的适宜水平,并探讨黑鲷幼鱼对棉粕的利用效果。 试验选取来自同一批次、体质健康的黑鲷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初始体重为9.92±0.24g。用棉粕分别替代0%(CM0)、10%(CM10)、20%(CM20)、30%(CM30)、40%(CM40)、50%(CM50)和60%(CM60)的鱼粉蛋白来配制7组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替代组饲料均添加包膜赖氨酸和蛋氨酸,使其含量分别与对照组一致。试验鱼每天投喂两次(8:00和16:00),每次循环投喂至饱食状态,即鱼不再摄食为止,正式的试验养殖周期为8周,试验结束后取样并进行相关指标的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棉粕替代10%-40%的鱼粉蛋白对黑鲷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当棉粕替代50%鱼粉蛋白的量时,黑鲷幼鱼的生长性能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棉粕替代60%的鱼粉蛋白时,黑鲷幼鱼的蛋白质效率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棉粕不同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的成活率、摄食量、蛋白质生产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 饲料中棉粕的不同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的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棉粕替代10%、20%、30%和40%的鱼粉蛋白对黑鲷幼鱼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当饲料中棉粕的替代量达到50%及以上时,试验组黑鲷幼鱼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下降(P<0.05)。CM10与CM20组黑鲷幼鱼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当棉粕的替代量达到30%以上时,试验组黑鲷幼鱼粗蛋白、亮氨酸与苯丙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观消化率(P<0.05)。 饲料中棉粕的不同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的全鱼和肌肉的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对黑鲷幼鱼背肌必需氨基酸组成也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 饲料中棉粕的不同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的肥满度、腹脂率和肝体比均没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对黑鲷幼鱼各组的氮、磷沉积率也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 饲料中不同的棉粕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血清中的总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葡萄糖和谷丙转氨酶这五项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当饲料中棉粕的替代量达到50%与60%时,黑鲷幼鱼血清中谷草转氨酶的活性要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试验鱼(P<0.05)。 饲料中棉粕的不同替代水平对黑鲷幼鱼的胃蛋白酶、前肠胰蛋白酶和肝脏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当棉粕替代鱼粉蛋白高于30%(CM30)时,胃蛋白酶和肝脏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而前肠胰蛋白酶活性在CM60组出现显著下降(P<0.05)。棉粕替代鱼粉对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胃,中肠和后肠;随饲料中棉粕替代比例的升高,中肠和后肠的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P<0.05),而胃和中肠的淀粉酶活性则显著增加(P<0.05),其中CM0组中肠和后肠的脂肪酶活性最高,CM60组的活性最低;而对于胃和中肠的淀粉酶活性,则CM60组的活性最高。高棉粕替代水平对肠道组织结构有破坏作用,当棉粕的替代量超过30%时,前肠和中肠的肌层厚度和褶皱高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小。 本试验结果表明,以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率为评价指标时,在水温为27±1℃,溶氧5mg/L,饲料蛋白含量为40.5%的条件下,棉粕可以替代黑鲷幼鱼(初始体重9.92±0.24g)饲料中不高于40%的鱼粉。